在接受正式的建築養成前,圖書館對學生時期的我僅僅是:裝滿書物和座位,海納百川卻容納不了聲音的場所。除了閱讀和借還書物,亦找不到其他的使用用途。來到網絡發達、共享文化當道的時代,圖書館不再只是藏書的地方,逐漸演化成了資源整合並共享的平臺。
文:黃美尹(草稿策劃編輯,目前就職於臺北建築事務所)
ADVERTISEMENT
童年時圖書館給我的印象,就是擁有大量故事書的教室,裡面陳列各種讀物、五顏六色的桌椅——是個不會發出聲音的大盒子。而中學期間的圖書館,容納各種參考書的自習室,坐滿拼命K書的學生,樸素安靜的氣氛——充滿各種機械齒輪卻沉悶無趣的大箱子。
在接受正式的建築養成前,圖書館對學生時期的我僅僅是:裝滿書物和座位,海納百川卻容納不了聲音的場所。圖書館很滿,也很空。除了閱讀和借還書物,亦找不到其他的使用用途。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不再只是藏書閣,而是資訊共享的平臺
建築養成中,我與圖書館相關的項目頗有緣。多年前參與國外建築工作坊,開題就是設計現代都市圖書館,而開始對“圖書館”破題,找出這個場所真正的意義。在遠古以前,圖書館Library演化自拉丁文Librarium,意為放書的地方。而德文中的圖書館Bibliothek、法文的Bibliotheque等,皆來自希臘字Bibliotheca演化而來,同喻為裝書的地方。圖書館最初始的功能,是為了保存人類的記錄與文化,儲存知識的地方。
在21世紀初期,有名的OMA首席建築師Rem Koolhaas,以西雅圖圖書館這作品,顛覆大家對圖書館的既定印象,以“巨大的信息館”定義取代藏書的機構。同時期伊東豊雄設計的仙台多媒體中心,也因現代科技趨勢,資訊載體也不再侷限於紙本,故稱為“多媒體中心”,意喻其建築物的功能取向。來到網絡發達、共享文化當道的時代,圖書館不再只是藏書的地方,逐漸演化成了資源整合並共享的平臺。
不僅有閱覽區,而是人們的大客廳
也因是共享所知的場所,眾多大小規模的現代圖書館附加許多額外的空間機能,以符合各種資訊汲取及分享的使用用途。例如供人溫習功課的自習室、可短暫租用的小型討論室、配合活動展示的展覽中心、擁有多媒體影音設備的視聽座位區、分享會所用的小講堂,甚至是可供研討會所用的視聽館或禮堂。
基地條件允許的圖書館建築,也會結合綠化和景觀設計,設置景觀露臺、戶外座位區,讓人閱讀及分享中也有綠意盎然的愜意感。抑或是在入口區設置書店及咖啡廳,方便大眾不同使用需求。多功能的圖書館空間,具有吸引大眾使用圖書館的附加價值,現代圖書館再也不只是圖書館,而是人們的大客廳。
良好空間規劃,用資訊和知識連接社區和都市
設計圖書館空間,除了提供多種知識取得與反饋的空間選擇,也須搭配管理、機能和活動。使用得宜的良好空間,才能把人與人連結在一起,成為共享社群的基礎。除了廣為人知的講座、課程、書展,圖書館也會不斷推行有趣的藝文活動,如親子說故事、閱讀驚喜包……舉行社群活動的空間需求須靈活彈性使用,為打破固有的隔間,一般建築設計手法使用大階梯、挑空、挑高等垂直空間,操作人群的動線,把人群引導至活動場所。創意和行銷手法,加上巧妙的空間設計,方能吸引不同年齡階層的大眾,永續經營這個鄉村市鎮的重要據點。
近年本地有許多社區型圖書館興起,如蕉賴的長頸鹿故事館、雙溪比力的紅螞蟻圖書館等。由民間由下往上打造與經營,猶如一場社區實驗,除了帶動當地閱讀風氣,也具備社區連接的影響力。而在都市尺度下的圖書館,則不僅是設計一棟巨大建築物,須由上往下建立成熟的圖書館管理系統及資訊整合制度,連接當地大小規模的圖書館藏書、電子讀物、影音等資料。在整個都市涵構下,創造連接整個都市人群與知識、延續原有綠地或水景的地標建築物。
圖書館,閒暇時光的好去處
馬來西亞有許多具潛力的有趣圖書館深耕民間,有待大眾發掘。在消費文化過度衝擊下,人們在週末休假時,總是傾向在五光十色的購物中心、文青咖啡廳、精美酒吧度過閒暇時光。閱讀風氣不該侷限在學校裡推廣,把知識共享帶進休閒,鼓勵大家走入圖書館,觀察並帶動本地的圖書館發展。
世界發展瞬息萬變,科技日新月異,在我們需要“緩一緩”生活的步伐時,圖書館絕對是個在悠閒透氣時,也能獲益良多的好地方,我們一起學習享受這個大客廳。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