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思維和獨立思考的本質在於檢驗和評估那些我們所接觸到的資訊,以便能做出更好的判斷,這也是被各領域專家多番強調的重要能力。
ADVERTISEMENT
批判思維教我們要抱持質疑的態度去檢視所接觸到的資訊。當然不是時刻都得這麼做,這樣除了會很累,也會搞砸許多人際關係。但是在讀新聞的時候,我們除了接收資訊,有時還是得換上批判思維的腦袋,才不會讓我們對新聞事件的認識只流於表面。
以最近一則有關“一次性招聘教師計劃”的新聞為例,根據教育部的數據,在該部開放給華小的1010個名額當中,迄今還有約300個名額未被填補。當局說,這主要是因為有6個科目面對很少人申請的情況,如美術科一共需要招聘105名教師,但是申請者只有區區3人,最終只有1人被錄取。
教育部在去年7月宣佈這項一次性招聘教師的計劃時,便說明此計劃是為了要解決多年來所累積的師資空缺。根據以上美術科的例子,這意味著全國華小共缺少105名美術老師,經過此次招聘後,還缺104名美術老師,代表此次招聘在解決華小缺少美術老師的問題上,幾乎毫無作用。其他被指是招聘的冷門科目還有體健、資訊與輔導、音樂、歷史,以及設計與工藝。
若換上批判思維的腦袋,可提出的第一道問題是,學校實際上所缺乏的教師,是否屬於以上所提及的科目?根據一些校長的說法,他們學校所缺乏的教師是國語、英語,甚至是華語,而非上述提及在招聘時的冷門科目。這是因為美術、體健、音樂等科目在學校裡屬於副科,因此在缺乏以這些科目為主修專業的教師的情況下,學校一般上的做法是,只要教師懂得用華語教課,便可被安排去教這些副科,當然教師本身須去補足相關的基本知識。因此,對一些學校來說,副科不由以該科目為主修專業的教師教導,並不被視為是嚴重的師資短缺問題,但是當主科沒有該主修專業的教師教導時,便是相對之下更迫切需要解決的師資空缺。
可提出的第二道問題是,在缺乏以上述科目為專業,同時又想到華小當教師的人選的情況下,教育部根據這些科目及專業來招聘教師的方式,是否行得通?再以美術為例,如果市場上本來就缺少擁有美術背景,同時又想到華小當老師的人,那麼大家繼續呼籲有美術背景的人前來申請,或是呼籲擁有華文資格者在申請成為教師時,更多地去申請“冷門科目”,而非如三語和數理科等主科的方式,能取得多大程度的效果?這裡要需要解答的問題就有至少兩個,第一是市場上有多少擁有美術背景者?教育部可接受的資格有多廣?第二則是如何吸引這些符合資格者來學校當老師?一些認為在學校裡教主科比教副科來得“光榮”的觀念有多廣泛?我們又該如何扭轉此觀念,以便現在或未來符合申請資格者也認為,在學校裡成為一名美術老師也是一份偉大的工作?因為能啟迪學生對美學的觀念,又能幫忙培育更多未來的美術人才,更何況美學在現代社會的各個領域與商品的生產中,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其實教育部想要往“專才”路線,來提高教師的教學素質與學校的教育素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若再以美術為例,“專才師資培訓”就是要由擁有美術專業的教師去教導美術。但是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在達到專才教師的目標以前,該落實怎樣的過渡措施,便是我想要提出及值得思考的第三道問題。很顯然,國內不會突然有擁有美術背景,又想要到華小教書的百多名教師冒出來,然後到教育部應聘當華小的美術老師。但是全國華小這104個美術教師又是不能不填補的空缺。再加上人力資源部給予教育部在一次性招聘教師的計劃下104個未被填補的華小美術教師名額是相當難得,且不能這樣白白被“浪費”的。因此,在國內出現夠多擁有美術背景,又想到華小當教師的人之前,政府將採取什麼過渡方案,是相當迫在眉睫的。
批判思維和獨立思考的本質在於檢驗和評估那些我們所接觸到的資訊,以便能做出更好的判斷,這也是被各領域專家多番強調的重要能力。上週舉行的前首相納吉與公正黨主席安華的首要辯論,在衛生部隨著許多醫生在社交媒體上揭露實習期間的霸凌事件後,在官網提醒適用於所有公務員的“封口令”的背景下,實實在在為我國的社會打開了更大的公共課題討論空間,但是這樣的理性辯論平臺不應只侷限在政黨領袖,而是該擴大至各領域人士,以便能更自由地討論政府各部門的政策,才能讓更多看法得到檢驗,讓更多聲音被聽見,當局或許也能從中得到更多適用於解決問題的建議與靈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