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古代的“我”不是我,而是一種殺人兵器,從戈,與“伐”、“戟”等字形相似。盛行於殷商至戰國時代,後來不知怎地被用作第一人稱代詞,古今詞義相差甚遠。
ADVERTISEMENT
世界上最動聽的3個字,應該就是“我愛你”了。漢語的“我愛你”由主謂賓構成,但日語和韓語的“我愛你”卻省略了主語和賓語,只需說“愛してる”或“사랑해”,對方便能get到你的意思。
英語的人稱代詞純粹而無機質,主格的我就是I,愛就是Love,你就是You,沒有變位變格陰性陽性之分,直截了當,難怪成為國際通用語。
日語的人稱代詞特點在於角色意義比較強烈。以“我愛你”為例,就算沒有第一和第二人稱也不影響其內涵,無須你呀我的明明白白說出來。
漢語的“我”可能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人稱代詞,稱謂在不同時代因社會地位身分尊卑而有所不同。比如古代君王自稱朕、孤、寡人;平民百姓自稱餘、予、吾、在下、小人、草民,加上其他地區方言如俺、儂、阮、偶、𠊎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日語的“我”也琳琅滿目,信手拈來就有“私、僕、俺、拙者、己等、吾輩、自分”等,常看動漫或日劇的人也被搞得七葷八素。最通用的是男女老少適用的“私”;“僕”是男性用語,如村上春樹筆下的男主人公就常以“僕”自稱。“俺”也是男性用語,語感略為傲慢。現在連女生也開始以“俺”自稱,男女界線似乎日漸模糊。“拙者”、“己等”、“吾輩”都是古風的第一人稱,如夏目漱石的《吾輩は貓である》(我是貓)就是一例。關西女孩愛用“自分”,日劇《未解決之女──警視廳文書捜查官》的女主就常把“自分”掛在嘴邊。
日本文學中有獨創的“私小說”體裁,亦稱心境小說,多以第一人稱的手法敘事。代表作有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三島由紀夫的《假面的告白》、谷崎潤一郎的《痴人之愛》。
我想起日本學者金水敏提出的“役割語”(角色語言)概念。在他的著作《虛擬日本語──役割語之謎》(Virtual Japanese: Enigmas of Role Language)中,列舉許多角色語言的相關例子,主要表現在文學作品和動漫影視的自稱詞和句末語氣詞,令人深思語言的本質問題。
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1952~)的長篇小說《蘇菲的世界》一開頭就拋出“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哲學命題,讓我聯想起馬太福音16章的兩節經文。耶穌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大使徒西門彼得從天父得到啟示,於是準確地回答“你是基督,是活神的兒子。”這兩本書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
“倘若你的答案和彼得一樣,恭喜,你得救了。”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