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簿並非不重要,但凡事都需要有個限度,適可而止,可別落得有“量”卻無“質”的窘境。過多的作業簿,讓老師忙得焦頭爛額,也將老師們初衷裡的那股熱忱,逐漸消磨掉。
ADVERTISEMENT
教育部其實早在2000年已發出《小學作業簿應用》通令,禁止小學第一階段的學生使用作業簿。而小學第二階段的學生,每一項科目(馬來文、英文、數學、科學和華文或淡米爾文)也只允許額外購買多一本作業簿。然而,這項通令在當時似乎名存實亡,並沒有被嚴格執行。直到2017年,時任教育部副部長張盛聞宣佈,從2018年1月1日起,嚴厲執行相關通令。其實這項措施,我樂見其成,因為將有助於摒棄應試教育,邁向素質教育。
華小作業簿過多的問題已是老生常談。即便教育部下達“最後通牒”,卻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畢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許多學校如今自行設計並“出版”所謂的“模組”(Module)。而這一本本的“模組”,其實根本就是變相的“作業簿”。教育部這邊廂致力於減輕學生書包重量,校方那邊廂不斷的增加學生作業簿。就連一年級的學生,單在上半年,就需要購買多達20本的作業簿。
這種現象,無形中增加了老師們的教學壓力。學生被迫購買作業簿,老師也被迫一定要將購買的作業簿教完,導致老師們拼命的“趕功課”。無論是老師或學生,都被堆積如山的作業簿壓得喘不過氣。老師不再有時間設計各種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活動,學生也淪為“機械式練習”下的犧牲者,直接的扼殺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一個班級裡的學生,在程度上本來就有所不同。較為優秀的學生,學習與掌握能力較強,也有一些學生的學習能力較為緩慢。因此,若要全面顧及每一位學生的進度,老師會針對不同學生以不同方式給予適當的教導。作業簿一旦增多,教學將變得更加形式化,欠缺溫度且毫無新意。老師不再能夠騰出更多時間,調整本身教學模式,因材施教。
2011年推行小學標準課程(KSSR),在當時可算是教育大改革,實行至今已邁入第11個年頭,而今年也將全面採用小學標準課程修訂版(KSSR Semakan)。當年推行KSSR的宗旨,在於以有趣且具有互動性的教學方式,確保學生能掌握讀、寫與算的基本技能。KSSR同時也強調快樂學習,培養學生高階與革新思維,並激發學生邏輯思考及想象。海量的作業簿,非但無法讓學生靈活運用高思維,更甭說是快樂學習。這不是與教育發展大藍圖背道而馳嗎?
今時今日的教育,應該注重的是整體表現,不單是學術表現,課外活動與人格素養皆同等重要。若“教育”只是著重於作業簿裡的作業練習,繼而導致作業簿過多,將剝奪教學時間,甚至讓學生誤解,認為教育與學習,就等同於那無窮無盡的作業簿。當孩子逐漸失去興趣,則無法培養自發性自主學習的態度與習慣,這對於他們往後的學習認知,影響深遠。
作業簿並非不重要,但凡事都需要有個限度,適可而止,可別落得有“量”卻無“質”的窘境。過多的作業簿,讓老師忙得焦頭爛額,也將老師們初衷裡的那股熱忱,逐漸消磨掉。華人有句老話,再窮也不能窮教育。但只著重作業簿的教育,卻顯得蒼白貧瘠。
教育需要回歸根本,也需要與時並進。讓老師在輕鬆且開心的環境下為學生授課,寓教於樂,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才會終生受用。切勿讓作業簿綁架了老師們的專業,也綁架了學生們的童年。老師活過來,學生也就活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