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香港书展为了向广大市民推广填词文化,带动词坛发展,特意举办一场名为“词情达意——香港粤语流行歌词世纪”展览,借机展示数件压箱珍宝,其中包括歌词集、词人著作、填词人的歌词手稿、词人跨届音乐成就大奖等,呈现社会需要文化资产的多元貌。此外,活动特设两场填词人讲座——分别是“三代词人话写词”和“词海任我行”。前者请来了卢国沾、郑国江、向雪怀和潘源良(又叫袁两半),后者则有林夕,细说粤语歌词未来发展的看法和创作趣事。
ADVERTISEMENT
传统延伸与超越时代
作为产业链其中一枚螺丝钉,便再也无法两袖清风,抽离自身的情感,冷眼旁观了。讲座上,潘源良先按理指出一些不利于香港词坛的现象。他举例说,有不少人认为八九十年代的歌词才称得上是歌词,现在的歌词不值一提;另一些人却只拥戴现在的歌词。然而,歌词创作犹如绘画,可有不同派别和潮流,海纳百川。艺术家不断创新寻突破,逐渐衍生出其他画派,如抽象派、野兽派等。但他们不能说抽象派最流行,最好的,要摒弃印象派。歌词创作亦如是,作词人应兼具各种风格,既可在某个阶段突破自己,但不代表以后不可再用原本的风格创作,也不代表以前的手法是老套。但对于这现象,并非一蹴而就,很多都是历史中演绎出来的,一首歌可在某个时代流行,肯定与那个时代有共鸣。至于为什么有些旧歌仍被传唱至今,是因为那些作品有着超越时代的生命力。
乐迷若重视创意工业,便应该认真欣赏每首作品,才能给予作词人较公平的评价。而且,现在部分歌迷喜欢将作词人偶像化,只追捧某些人,从个人角度出发,这绝对没问题,但要是从文化角度去探讨,这的确有碍于歌词多元化发展,对行业生态并不是好事。无论歌迷还是创作人,建议应该多聼、多看、多写不同风格的作品,好像“吸星大法”,学习对方的可取之处,功力或许会倍增,对整个文化才会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更健全的成长,因这文化是由众多创作人,经过多年的努力,费了多少的心血,合力建起的。
音乐创作与批评视野
2018年,林忆莲发行专辑《0》,首波主打〈沙文〉由吴青峰作词,恭硕良、Kelvin Avon、Curtis Richardson作曲,深得我喜爱,单曲循环无数次之后,又在脸书分享给知音。谁知有个极度崇拜林夕的人士泼冷水,不但不感动于我兴奋热诚的一颗稚子之心,却煞有其事地批评:“这种词……如果由林夕填词,效果会更好。”不但如此,我也曾在脸书分享由网络搞笑团体低清和Colbie王思涵合作的〈Bro,新年不要玩〉,自觉歌曲逗趣创新好玩,有别于以往的传统新年歌,不料,又惹来对方一番点评,脱口而出的道理永远都和林夕有关联,似乎批评得遍体鳞伤才比较甘心,喷得人满面口水之余又可显示有高品位的样子。
随手在心底俯拾一些零碎感想,其中有几句戳中要害或合胃口的,便是好词,刚巧碰到不合意,便是劣词,对于批评者的态度和视野,除了满足当事人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快感,只显得有句无章,实在可惜,只靠空乏概念做挡箭牌,分明不是重视创意工业之人。
讲座上,郑国江表示自己有斗心,习惯在文字擂台上与别人切磋笔艺。其中一人发表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歌词,便会想尽办法超越。各自欣赏彼此,各自成全彼此,对于相互的批评,也多加几分体谅与人情味,皆大欢喜。难道这一切不值得乐迷与诸位创作人学习吗?
更多文章: ian/嘻哈文化之Beef Tom Phan/打开了一个Déjà vu电台 Chris/关于EDM制作人的13道FAQ Tom Phan/〈直到我们遇见爱〉用3种语言打破“语言的墙”? 林佚/专业比稿人 ian/Forceparkbois《Lotus》嘻哈,从国境之南谈起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