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肆虐时期,很多国家都有各自的应对方式。从接种疫苗到强制戴口罩、限制私企营业时间到全面封城,至今还是没能彻底解决疫情。
ADVERTISEMENT
一开始,很多国家都以封城和行动管制来防止疫情扩散。到了后期,此做法直接影响了国民的生计和国家经济发展,在落实疫苗政策后,逐渐放弃此做法。
在疫情后期,封城防疫犹如用牛刀来杀鸡。同时,也未必能担保疫情从此不再扩散。
封城这一个措施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做法,民众的反应也不同。有些国家的国民准备充足,接受限制行动。有些则出现示威及暴动,反对政府“独裁”的作风。
以马来西亚为例,疫情初期,人们对冠病了解甚少。每天几百人不幸感染了,政府就颁布了为期两个月的行管令,之后逐步放宽。在一年半后,超过一半国民都打了两剂疫苗之后,更是在每天几千宗感染病例下,开放至如疫情前。
当然在这期间,马来西亚很多人埋怨政府照顾不周,通过社交媒体谩骂,还有“自己顾自己”的“白旗行动”,影射政府的无能等等。
在欧美国家,民主意识比较强。即使没有封城,部分美国人民也走上街头示威抗议州政府颁布强制戴口罩的政令。在一些美国民众心中,自由和反对暴政,比自己、家人和其他人民的健康甚至性命来得重要。举例,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州座右铭是“生活自由或死亡”。
有个关于民主的寓意故事,话说在一个荒岛上有100位因沉船事故游上岸的难民。这100个人来自各行各业,包括老师、工程师、律师、生意人、农夫。同时,在岛上有100颗椰子树,每棵树每天都结一颗可食用的椰子。
97位难民认为一天每棵树都摘下一颗椰子,100人刚刚好可以果腹,以等待援助。反而是一位经济学家、一位营养学家和一位农夫认为,应该每人限制每天半粒椰子,剩下的50粒椰子一部分应该储存,一部分再种植,以防不时之需。但是大家都不同意这种需要饿肚子的做法。当中有人要求举手投票,97对3票,压倒性要沿用之前的方案。
结果,有一天,狂风暴雨降临,吹倒几十棵树,不能再结椰子,剩下的也不够大伙儿分着享用。
有些时候,大伙儿以民主方式认同的一件事,未必是对大家最好的。但是,谁又是那所谓的经济学家、营养师和农夫呢?是一人一票人民选出来,还是“自封”的领袖来领导最为恰当?
又或者,由部分精英选出来的领袖来领导?这班“精英”又是谁来决定他们的身分?
中国在几个大城市实施了封城。但是由社交媒体流出来的诸多视频看来,这一次的封城没有之前武汉大封城的准备,人民也逐渐失去了耐性。
不同的是,我们勇于发表自己对政府的不满。在社交媒体,我们监督、批评政府,而且监督有理,政府还真不能拿大家怎么样。就连政府要通过的“反假新闻法”,都被马来西亚民众批评为是政府要打压民众的手段。
封城与民主,看似无关,其实是考验民主的一个大测验。一个倾向独裁的国家,封城比较容易,但是城内民众的哭声,会被“全民健康”的大前提下,被无情打压下去。没饭吃,饿肚子,孩子发烧,这些民生问题,在大环境下,都不是问题。
反之,在民主国家,在“封城”这样的政策下,很难会对执政一方有好感,虽然哀声连连,至少是被听到的,一旦政府被人民唾弃,就会在全国大选时被更换。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内阁少了华基政党来理直气壮的维护华教。行动党是多元政党,要顾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权益,在牵扯其他族群的情况下,会更加复杂化。
了解马来西亚基本情况的中国网民,都会赞叹一个事实,就是马来西亚华教的完整。全世界,除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只有马来西亚有着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及政府体制内的多源流学校。中国香港和澳门是粤语教育体系,而新加坡则是母语班。
马来西亚之所以拥有全球独特的华教体系,主要是几方的联合,即民间华教组织、华人工商社团、华社意愿和华人政党(马华公会)。这4个原因,缺一不可。
读者现在可能开始质疑笔者,为何将华基政党马华,列入马来西亚华教不可缺少的一环。
撇开华基政党马华,对比其他东南亚国家,泰国、印尼、新加坡和菲律宾都不缺民间华教组织、华人工商社团及华社意愿,泰国的华裔人口和马来西亚差不多,印尼华裔掌控经济,新加坡华裔则是大多数,但这些国家都缺少马华版的华基执政政党,所以华教不及马来西亚完善。
这一点,不是笔者的个人意见,新加坡已故前总理,李光耀在其回忆录《新加坡双语之路:我一生的挑战》中提及:“马来亚在1957年独立后,联邦政府要把所有的华校改制成国民学校。但是,代表华人的马华公会反对,联邦政府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妥协。反之,印尼和泰国则关闭华校。”
也就是说,有了民间华教组织如董总、教总,工商团体如中华工商会,但是若没有如马华的华基政党,华教在很多有一定华裔人口的国家都不能扎根。
就拿新加坡来说,50-60年代新加坡有民间华教组织、工商团体和华社意愿,也拥有中华地区以外唯一以华语为主的大学,即南洋大学(后期改制成英语为教学的南洋理工大学),但其华教发展远远不比马来西亚。
马华的角色,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它一直夹在马来人和华人政治之间。开国初期,当马来政党、英国顾问,甚至刚刚加入联邦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都一致要压制华教时,马华公会成功捍卫一千多所华小的存在。
新加坡、印尼和泰国不缺民间华教斗士,但是都缺少了一个华基政党,所以没有马来西亚的这么完善。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现在华教的困境,是因为行动党给予太多的承诺和期许。这些承诺和期许不是近十年来才出现的。1967年行动党的“文良港宣言”就为这个期许奠定了基础,即“本党坚决反对把公民划分为土著与非土著”。
之后,行动党用来攻击马华的课题,至少一半是与华教有关,而另一大部分,则是与马华和巫统同朝为官有关。其中包括:承认统考、增建华小、华小师资、制度化拨款等等。
这些问题,在强大的马来政治下,必须谨慎实行。一步一脚印,先是把华教正面的推广至其他群体,然后被全面认可后,才一步步的在马来西亚政治正确的前提下,一步步扩张,成为小学教育体系的主轴,让马来同胞学习、掌握和使用中文;同时华裔子弟也加强掌握和使用国语。
但是,在野的行动党给予的期望和承诺,让华社要马华做出直接开罪马来选民,罔顾马来西亚政治现实,并且很有可能造成华教被封杀的事情。
到底团结政府的政策,哪一个能彻底解决华教问题?(一)和马华一样,没能承认统考;(二)和马华一样,没能完整制度化拨款;(三)拨款额度,比马华稍微好一些,但马华时期就已经有拨款;(四)马华时期保留了1298所华校,在2017年争取了10+6批文,行动党至今没有批准过一个新的华校(只批准改名字),这一点做得比马华逊色;(五)师资问题,还在和民间组织玩文字游戏,明明不足,却要说成充足。
华教今天最大的困境,是政党给予华社的期许过高,为了成为华人英雄不惜罔顾马来西亚政治现实,结果招来更多的麻烦。行动党和民间华教组织一直监督且攻击马华的课题,在改朝换代后,只换汤不换药,做法和马华如出一辙。
第二个困境,就是华人政治博弈而产生的负面余波,影响了马来社群对华教的厌恶,对华教无谓的攻击,成为马来政治的课题之一。
第三个困境,就是内阁少了华基政党来理直气壮的维护华教。行动党是多元政党,要顾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权益,在牵扯其他族群的情况下,会更加复杂化。
第四个困境,就是华裔子弟开始对华教不感兴趣。只要有能力,很多父母就会把孩子送入国际学校,或者私立英语学校,甚至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国民学校。柔佛的父母甚至送孩子每日往返新加坡上课。很多国民中学生,因为考试太难而放弃报考大马教育文凭的中文科。
虽说政治是华教困境的最大根源,但是作为结尾,笔者想分享个人对华教正面愿景的看法。
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年代,中国的网络平台逐渐受到马来西亚的青睐。微信、小红书、抖音等,很有可能会提升友族同胞对华语的兴趣,因而将孩子送入华小。有了全马来西亚人的支持,就会有政治行为来为其保驾护航。毕竟国际化的网络时代,英文和中文并驾齐驱,学多一种语言何乐而不为?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