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珊珊来词

|
发布: 7:30am 25/05/2022 2802点阅

练珊恩

珊珊来词

教育部

政府学校

社交媒体

教师节

学校霸凌事件

练珊恩.希望能真正减少校园霸凌案件

练珊恩

要求学校必须透明处理霸凌事件之外,社会实际上也对教育部应透明处理霸凌事件有所要求,才有助提高学校成员对霸凌事件的意识,也恢复社会人士对学校,尤其是屡次传出霸凌事件的寄宿学校的信心。

ADVERTISEMENT

绝不是国内新闻的“稀客”,相反的,随着和视频的兴起,我们透过各种平台与媒介,看到了更多真实的学校霸凌事件,无论是文字的新闻报道或社交媒体贴文,如“少年的头被当成足球踢”,还是“少女被扒光衣服跪地求饶”的视频,都一再地提醒我们,校园未必是学生的避风港,尤其寄宿学校更不一定是学生聚起来,大家一起努力向上、欢乐和谐学习的地方。

这是自媒体时代所带来的益处之一,因为信息的传播不再只掌握在少数有权有势的人手中,平民百姓甚至是弱势群体,都有能力和工具去向社会与世界传达自己的声音。也因如此,师长包庇、学校掩盖、官官相护、只手遮天或置之不理的情况,就有了无法再将学校霸凌事件“密封”起来的缺口。只是这个随着自媒体盛行所带来的缺口,最终会有多少阳光穿过裂缝,照亮黑暗中的被欺凌者,我们都不知道,但是该抱有希望。

“该抱有希望”我说得有点心虚,因为到目前为止,国内有关霸凌事件的新闻报道,大多始于能够吸引人阅读的霸凌事件本身,但止于官方说警察已介入调查、我们将展开内部调查、我们绝不妥协、不便透露更多细节等说辞。我所说的“希望”,燃起于教育部长上周在活动上,特别提醒各校管理层不可再将校园霸凌事件隐瞒起来,以及他在几天之后宣布成立特别委员会,以探讨和改善学校性骚扰和霸凌案件的管理程序。

这份希望是闪烁的火苗,一闪一闪的,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可能熄灭,因为这最终仍须取决于教育部打击校园霸凌的意愿与强度,以及所能取得的配合。由于教长是在社交媒体发贴文表示已颁发委任状给委员会成员来间接宣布此事,而并非召开新闻发布会,因此不晓得委员会除了将“探讨”和“改善”校园霸凌事件的管理程序之外,还会否调查可能出现霸凌事件的学校,以揪出未被揭露的事件,或向警方跟进已在调查中的案件,并对外汇报当局对肇事者所采取的行动,以及有多少宗案件以“不采取进一步行动”而不了了之?

我们都知道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脆弱与敏感,有时教育手法、师长的批评、一个眼光、一句话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深远的影响,更不要说被拳打脚踢、被群殴、被排挤、被侮辱了。再者,绝大多数被霸凌或被性骚扰者都是偏内向者,或体格与家庭背景不占上风者,因此他们更需要受到保护,更需要有人替他们发声,让肇事者受到适当的惩罚与对付,而不止是看在受害者弱势的份上就要求他们息事宁人,只安排可能是同学,也可能是师长的肇事者转校,或调到其他教育局工作而已。“未成年”或许是酌情对付的理由,但绝不是不需为自己行为负责的理由。若肇事者是成年人或师长,更需被严惩。

这是社会想要看到的机制,有因有果,有始有终,而非总是不了了之,或只有当事人知道。教长在告诫学校管理层不可隐瞒学校霸凌事件时,就提及这些事件的处理必须非常透明,才能给学生带来警觉。然而,除了教育部要求学校必须透明处理霸凌事件之外,社会实际上也对教育部应透明处理霸凌事件有所要求,才有助提高学校成员对霸凌事件的意识,也恢复社会人士对学校,尤其是屡次传出霸凌事件的寄宿学校的信心。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寄宿学校,甚至是频传霸凌事件,已是导致政府学校不再是家长首选的因素之一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pm 22/12/2024 722点阅
颜俊雄.过度“晒娃”危害深远
家长需要重新审视“晒娃”的初衷。在记录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时刻思考,分享这些内容是否出于对孩子的关爱,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在社交媒体时代,“晒娃”已成为许多父母表达爱与记录孩子成长的重要方式。然而,有些父母却忽略了在网络上过度“晒娃”,会在无形中暴露自己和孩子隐私的危险性。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日前便对此表示,政府愿意开放探讨针对过度“晒娃”行为立法的必要性,以保护儿童隐私和安全。
 
事实上,父母过度“晒娃”行为背后,潜藏着多重隐患是不容忽视的,首当其冲的便孩子隐私的缺失。孩子虽然年龄尚小,但他们的信息权和隐私权,仍然不应该因父母的行为而遭到剥夺。因为父母随意在网络上发布孩子的照片、视频甚至生活细节,可能为孩子的未来埋下隐患,特别是在成长过程中因为不当曝光的内容,可能会对孩子未来的生活造成困扰。
 
更糟糕的是,有些父母会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分享孩子的姓名、年龄、学校、日常行程等,事实上这已经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增加了儿童遭遇网络欺诈及身份盗窃,甚至绑架等犯罪风险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部分父母在“晒娃”过程中陷入攀比心态,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暴露在公众视野中,甚至刻意美化内容来展示所谓“完美家庭”。这种行为不仅无益于孩子的成长,还可能让孩子在无形中承受压力,忽略了他们真正的情感需求。  
 
虽然我国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晒娃”行为的法律法规,但立法的必要性已日益凸显。通过法律手段明确界定家长在网络分享儿童信息的界限,相信有助于减少过度“晒娃”而对儿童隐私和安全产生的威胁。政府表示愿意与多方利益相关者,探讨是否需要制定相关法律。对此,我们相信通过法律对父母分享孩子信息的行为进行约束,既是保护儿童权益的重要举措,也是应对数字时代新型社会问题的必要手段。  
 
尽管立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一步,但要阻止父母过度“晒娃”现象,仍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尤其是帮助父母认识到过度“晒娃”的危害,以引导他们采取更安全的分享方式。社交媒体平台也可以给予协助,通过技术手段限制敏感信息的传播,提醒用户保护儿童隐私。也可以对儿童内容设置更高的隐私权限,并在发布涉及未成年人的信息时,弹出风险提示。  
 
与此同时,家长需要重新审视“晒娃”的初衷。在记录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时刻思考,分享这些内容是否出于对孩子的关爱,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每个孩子的隐私与安全,都应得到最周全的保护;这不仅是父母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识。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