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悄然而至的糧荒,短期策略就是立即“增加戰備存糧”;長期政策,就是直接向中國和臺灣取經,要求提供稻種、土地改良、稻米產量與品質同步提升的技術。假設成事,我國的稻米產量將倍增,不僅足夠國人所需,而且還有30%餘糧可供外銷。這是農業部門該做的事。
ADVERTISEMENT
週一,內閣將原定每週三舉行的會議提前,說是緊急討論國內物資短缺和物價上漲的問題,但其實更像是配合首相依斯邁沙比利的訪日行程,不過這也無所謂,我們更關心會議的結論。
本以為一堆人開會,應該會討論如何抑制通貨膨脹?如何應對全球糧食危機?如何優化農業政策,提高糧食產量?結果,大部分的時間“應該”都是圍著“雞”事在繞,所以會後的重大宣佈是:“6月起禁止雞隻出口、制定雞隻頂價策略不變。”接著兩天,官員和各黨大員全把炮口轉向養雞業者,曰:“故意減產控制雞價!”“雞事”成了國人重要的話題。
事已至此,我們不得不再次搬出晉惠帝司馬衷“何不食肉糜?”的典故。西晉末年,天逢大旱,餓殍遍野。官員來報,“不慧”的晉惠帝冥思苦想後悟出解決方案:“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是的,沒雞肉吃?不能改吃牛羊海鮮?
今天是“雞事體大”,但今年更嚴重的糧食危機已經悄然而至。
其一,俄烏戰爭,導致佔全球人口一半的食糧,年產量7.79億噸的小麥出現短缺危機,因為俄烏是世界前5的小麥出口國,如今這兩條供應鏈已經斷裂!
其二,聯合國農糧組織預告,這一波糧荒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因此印度率先宣佈停止1千萬噸小麥出口,而這個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去年出口2140萬噸,預計也會減量,印度是為求自保,減少糧食出口的國家之一。
其三,氣候變遷,不可預知的大旱、俄羅斯的氮、磷、鉀等化肥停止出口,所以今年糧食減產已經勢不可免。如果問題不嚴重,糧食生產大國巴西,就不會冒著被制裁的風險,從俄國大量進口化肥!
全球糧荒可能會延續一兩年,有35%糧食仰賴進口的大馬,是否做好準備?我們瞭解,國家稻米公司(Bernas)負責國外白米進口,國家也有一定數量的戰備存糧準備。只不過這次的糧荒危機不可等閒視之,在全球糧食尚未猛漲之前,應該立刻提高50%或更高比重的戰備存糧,我們姑且稱之為“超前佈署”。
我們不要期望消費者理性消費,萬一國家的糖米油鹽存量不足消息傳出,誰不會到超市搶購囤貨?民眾越買越慌,越慌越買,事態就嚴重了。
我們稻米主要從泰國(60%)和越南(33%)進口,對這兩國依存度很高。所以分散風險,且將中國、印尼列為新貨源供應商,否則當全球嚴重缺糧,聯合國會基於人道考量,統一控管全球糧食供應與分配,這時你有錢也不一定有貨供應。
政府短期的策略,就是事先做好糧食貨源的準備。長期的政策呢?調整稻米耕地面積,透過土地和稻米品種改良,提升稻米產量。
目前,大馬耕地面積中,只有12%約60萬公頃面積種植水稻,產量只足夠供應國內需求的65%。
針對稻米供應不足的問題,我們在此提出建議。
其一,增加稻米耕地面積,利用增加津貼的方式,鼓勵適合的土地轉種水稻,而不是猛種油棕,農業發展應該多元化。
其二,增加每公頃的稻米產量,我們查了資料,中國每公頃稻米產出6至7噸;臺灣5至6.5噸;大馬只有3.2噸。產出不高,收入就低,所以沒人想種水稻,寧可選擇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
所以,應該考慮技術引進。習近平去年11月22日在與東盟會議中承諾,提供1000項有助於東盟發展的技術。
如果就農業領域而言,提供“高品質稻種、土地改良和稻米增產技術”是重中之重。我們真的不要奢望國內專家自行研發稻種,向國外取經更有效率。
解決悄然而至的糧荒,短期策略就是立即“增加戰備存糧”;長期政策,就是直接向中國和臺灣取經,要求提供稻種、土地改良、稻米產量與品質同步提升的技術。假設成事,我國的稻米產量將倍增,不僅足夠國人所需,而且還有30%餘糧可供外銷。這是農業部門該做的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