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打灵再也30日讯)无论处在什么年龄阶段,她始终是一个追梦者——追寻给予孤苦孩子关怀的理想,追求贯彻多元理念的梦想。
1926年出生的拿汀巴杜卡孟卡兰,素有“大马特丽莎”称誉。如同致力消除贫困的特丽莎修女那般,孟卡兰也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社会服务工作。
二战促使投身社会服务
作为清心社(Pure Life Society)主席的她,形容自己为追梦者(dreamer),而该社成立的初衷,就是收容及关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失去父母及家园的遗孤。
“其实我是一个追梦者。犹记有次老师在我的成绩单上写道:‘孟卡兰是一个追梦者’,这个特点也让我看到自己。
“我思考了很多关于生与死的事情,当战争爆发时,我意识到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为战争受害者感到难过,这就是促使我参与社会工作的原因。”
出席庆生会 掌声如雷
虽然孟卡兰膝下无子,但从二战开始以来却养育超过2000名孩子,成为人人口中的“孟卡兰妈妈”(Mother Mangalam)。
早前,这些孩子和清心社员工为孟卡兰妈妈精心筹备一场生日会,除了庆祝诞辰,也感谢她的无私付出。
孟卡兰依然穿着一身纯净白衣出现在众人眼前,拄着拐杖前来的她,甫抵达就获得如雷掌声,在场者无不站立欢迎“妈妈”的到来。
“我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记得我,还有这么多人为我庆祝生日。”
尽管已臻96岁高龄,她依然口齿清晰,对出席者表达感谢之情,同时对国家包容多元的展望侃侃而谈,发人深省。
感慨清心社仅剩印裔孩子
“现场我看到很多不同宗教和种族的领导人和出席者,可惜还是少了一个……我希望有生之年,这种情况可以有所改变。”
孟卡兰的思绪仿佛回到70年前,当时清心社刚创立时,这里有很多不同种族的孤儿,但后来除印裔外的孩子越来越少,到后来连最后一名巫裔孩子也离开了。
她此前接受星洲日报采访时曾忆述:“清心社不只是照顾印裔孤儿,还有华裔和巫裔,但不知道为什么,其他种族的孩子却有减少的趋势。
“最后一名巫裔孩子说出离开的原因:因为常常有人问他,你是马来人,为什么会在清心社?”
如今数十年过去了,这种情况似乎没有好转的现象,这让她不禁感慨,不知何时国家才能达到真正的团结。
无悔奉献获颁默迪卡奖
从少女时代开始就投身社会服务工作的孟卡兰,本身也是一名春风化雨的教师,把育人子弟视为终身事业。
她说,自己最爱看到和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孩子健康长大,受到良好的照顾和教育。
迄今为止,她依旧致力关怀孤苦无依的孩子,为他们提供居住和学习的优良环境。
孟卡兰对教育和慈善方面的无悔奉献,使她荣获第三届默迪卡奖(教育与社会奖)。曾经是其学生的拉文德兰形容,“孟卡兰妈妈”不仅是教学育人的教师,也是指引方向的人生导师。
“不管是什么肤色或种族,妈妈给予孩子的爱都是纯净无瑕的。”
教导孩子 爱不分种族肤色
就如拉文德兰所说的一样,孟卡兰认为爱是“盲目”的,不分种族、宗教、肤色、信仰和国界。
对她而言,获颁默迪卡奖不只是个人的荣耀,更多的是让人民看到开国先贤的精神。
“人民在国家独立初期是很团结的,无论是敦陈祯禄、敦辛班登还是拿督翁嘉化,他们都是真正了解和谐真谛的领袖。”
她始终深信,世界只有人类(human race)一个族群,只有一视同仁,国家才能和平繁荣。
“我们教导孩子不分彼此和不看肤色,这是促使国家进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