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文化空间

|

古晋笔记

|
发布: 7:00am 30/05/2022

砂拉越

古晋笔记

蔡羽

Lidah Tanah

砂拉越

古晋笔记

蔡羽

Lidah Tanah

蔡羽/土地舌頭上的征戰故事

作者:蔡羽
蔡羽/土地舌头上的征战故事
今日的Lidah Tanah是個寧靜的馬來甘榜。(圖:蔡羽)

這個地名,是歷史上的重要關鍵詞,人們公認這裡是汶萊時期砂拉越的第二個行政中心。它位在今日峇都吉當(Batu Kitang)西部,砂拉越河在此處分流成左手港和右手港,右手港繼續通向新堯灣和石隆門;而位在分界處的Lidah Tanah屬於左手港。

從字面意思來看,Lidah Tanah是“土地的舌頭”,透過谷歌衛星圖俯瞰可以清楚看到其地形正是一面舌頭,舌尖把砂拉越河一分為二,乃十分形象化的地名。今天的Lidah Tanah是個寧靜的馬來甘榜,然而在19世紀初期,這裡一度是精英薈萃的戰略要塞。

ADVERTISEMENT

蔡羽/土地舌头上的征战故事
從谷歌衛星圖看Lidah Tanah。(圖:Google Satelite)
發現銻礦,兵家必爭之地

1820年代,砂拉越河上游地區發現銻礦,引來了各方垂涎。首先,聚居在山都望地區的砂拉越馬來精英,很快就遷移到Lidah Tanah,以便就近掌控銻礦的開採與貿易活動,致使砂拉越的行政中心從山都望轉移到此處。

根據Suriani Binti Sahari和Tom McLaughlin合著《砂拉越河谷》(Sarawak River Valley)一書的記錄,當年銻礦有兩條出口路線,其中一條是沿著砂拉越河而下,透過山都望運往新加坡;另一條則運用獨木舟,經由小水道將銻礦從石隆門私運到加里曼丹的三發,再從那邊轉運到新加坡。這條貫通石隆門和三發的小水道據說是由來已久的走私渠道,包括鹽和鴉片都借這個管道避開加里曼丹荷蘭殖民地的課稅。

由此可知,石隆門的銻礦如果透過砂拉越河輸送,必然要經過Lidah Tanah,扼守這個地方就得以控制銻礦的開採和貿易活動。

此時,汶萊也派出馬可大到來管理砂拉越,目的當然也是衝著礦產而來。馬可大抵步時,想必Lidah Tanah已經在砂拉越馬來精英的掌控下,於是他選定更下游的古晉作為基地。至此,馬可大的團隊和砂拉越馬來精英的衝突無可避免,結果演變成1830年代的砂拉越內戰,最終讓白人詹姆士布洛克撿了好處。

蔡羽/土地舌头上的征战故事
左手港。(圖:蔡羽)

《砂拉越河谷》(Sarawak River Valley)採集的口述資料也顯示馬來領袖拿督巴丁宜阿里(Datu Patinggi Ali)早在1820年代初已經控制了Lidah Tanah的馬來甘榜,而且策動鄰近的比達友社群參與開採銻礦。馬可大多次攻擊Lidah Tanah,試圖取下這個策略地點,皆以失敗告終。Lidah Tanah有多個採用鹽木碑的古墓群,人們相信拿督巴丁宜阿里的墓碑就在其中。

2017年12月,Lidah Tanah因為進行工程的關係,再有古墓群被發現,除了有部分是汶萊時期的古墓,1857年轟動一時的華工事件領導人物王甲等人的古墓赫然也在其中,再次肯定了Lidah Tanah在華工事件時是華工撤退的第一道防線。

蔡羽/土地舌头上的征战故事
王甲古墓群的其中一個古墓碑。(圖:《重鑄劉善邦》,李海豐著)
華工事件,第一道撤退防線

1857年華工事件的暴發,是拉者在古晉的權力集團和十二分公司華工在石隆門的權力集團之間無可避免的衝突,是長期利益之爭的結果。這個歷史大事,以華工派出六百壯士,突襲砂拉越河下游的拉者官邸掀開序幕,拉者倉惶逃走,客家礦工佔領了古晉3天。然而,就在華工返回石隆門之際,拉者的追兵隨後殺到,華工只能且走且避,最終悉數被剿滅,死傷數千人計。

針對當時華工撤退的路線,史學家大致上推測有兩道防線,第一道設在Lidah Tanah,第二道在新堯灣的比利達堡(Fort Belidah),最終兩道防線皆失守,石隆門帽山十二分公司總部也就無法保全,研究華工史的學者李海豐曾經在《重鑄劉善邦》一書中對此進行梳理,可加以參考。在華工史方面的記錄,Lidah Tanah有了一箇中文名字,叫“第一條溝”;華工在裕恆山挖掘戰壕,這座山正是當地的Bukit Panchor。前面提及的華工領袖王甲,正是在此戰死。

白人拉者在1841起逐步建立了政權,取代汶萊掌控古晉,Lidah Tanah的馬來精英也在1844年拿督巴丁宜阿里戰死沙場後,逐步轉移到古晉這個行政中心,意謂著Lidah Tanah已經失去了行政上的地位。然而,位居砂拉越河中段的Lidah Tanah在貿易上還是有所作為,在布洛克時期作為馬來人的貿易中心,而且給予布洛克政權相當大的支持。

多年前頂著烈日,站在Lidah Tanah的河岸邊,看著湍急的左手港,身旁的老人告訴我遠處曾經有一座堡壘,後來塌入河流中,自此消失。是哪一座堡壘?老人說不上來,我也沒有再追問。只是在嘩啦啦的水聲中,領略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段千古名句。

蔡羽/土地舌头上的征战故事
早年的Lidah Tanah。(圖:《重鑄劉善邦》,李海豐著)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