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原始森林是一座珍貴的綠色寶庫,蘊藏豐富又稀有的生物資源。那些生長在雨林深處、鮮為人知的傳統草藥,長得仿如一棵棵不起眼的野草,輕易讓人踩踏而過,但在具慧眼的人眼裡,那可是集天地靈氣的寶物良藥啊!
古老的藥草文化,早已在時代巨輪下漸漸地消失在我們的生活裡,然而有一部分人,依然保留上一輩的習俗,實踐著樸素的民間草藥療法。
ADVERTISEMENT
砂拉越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州屬,在這片土地上除了有豐富的大自然生態及大片原始森林,還住著超過20個原住民族群。在過去,他們在這片雨林裡都是遊牧民族,世世代代以打獵、採野果野菜為生,他們的生活一切所需,都取自於這一片雨林。
森林裡有他們的食物,也有藥物。生病的時候,他們只要往森林裡去,就會找到治療的辦法。幾乎每一個原住民,都懂得使用草藥治療。
根據資料,在砂拉越的森林裡,目前已知的有多達1000種植物品種,是原住民用來製作傳統草藥,治療各種病痛。
砂拉越其他原住民的主食都是稻米,唯一不變的是,森林依然是他們的食倉與藥庫。
比如砂拉越第二大原住民比達友(Bidayuh)人,他們過去居住的地區主要是在砂拉越河流域以及山區的森林,從事遊耕、種植旱稻和狩獵。儘管現在比達友人已不再遊耕,在雨林裡採集野菜和香料的習慣依然沒有改變。
古晉的比達友村莊——伯拔布絲村(Bobak Buss),弗雷迪(Freddy Fredinand)帶我走入森林裡尋寶,其中一樣就是野菜米丁(Midin)。對砂拉越人來說,那是最熟悉不過的山菜。
米丁屬於蕨類的野菜,它生長在沼澤地帶,和巴菇菜有點相似,但體積略纖細一些,顏色偏紅,甘甜而不苦澀。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許多土著會採集米丁在土著市場或路邊銷售,它可是中餐廳很火熱的一道菜,一般用來炒紅酒或峇拉煎醬。
原住民的天然器皿與野菜
原住民進森林採集野菜的時候,一般都只帶上白米飯,由於過去沒有器皿,當地人稱為“Buant”的五椏果葉子,就是他們用來包飯的葉子。竹筒是他們的水壺,也是燒菜的器皿——他們會先砍幾節竹子,在裡面放雞肉、各種香料之後,用木薯葉子蓋起來,放進火裡烤。烤熟之後,倒出來的雞湯,就是知名的竹筒雞(Ayam pansuh)。竹筒雞裡的香料,主要是西洋芫荽、青胡椒粒、香茅、薑黃和薑黃葉。
西洋芫荽,馬來人稱之為“Ketumbar Jawa”或“Peniti”,味辛、氣味濃烈,具有祛風解毒的療效。弗雷迪說,最重要的是它有一股芳香,可以用來調味,不只增添食物的美味,也可以起殺菌的作用。因此在原住民的傳統菜餚裡,常常可以看見西洋芫荽的蹤影。
說到調味料,只有砂拉越原住民才使用的森林之果“黃金茄”,本地人稱“Terung Dayak”或“Terung Asam”,樣子長得像黃色的大番茄,形狀是圓形或橢圓形,未熟是青色,成熟時呈黃色。它味道極酸,原住民喜愛用它來煮酸辣魚湯,因此被稱為婆羅洲的亞三(asam)。
“現在巴剎土著檔口有賣,過去我們的族人都是在森林裡採的野果。”他說,現在比達友人在收稻之後,會撒下黃金茄的種子,任由它成長。這樣的話不用肥料,它也會長得很好。
在森林求生,要懂得辨別食物與藥物
在茂密生長的森林裡,該如何辨識哪些植物可以吃,哪些植物有毒?
弗雷迪說,他們一般會辨認哪些可以吃那些不可以,至於那些未知的,他會把葉子壓碎,塗在最敏感的臉頰下,或者輕輕碰一下舌頭,如果舌頭會麻痺或者皮膚出現紅腫,就代表不能食用。
他也指導,在森林裡迷路的時候,隨地可見的山黃梨,把嫩葉輕輕一拉取出,嚼其最鮮嫩處,可以解渴;椰心(Embut kelapa)可以用來當食材。此外,山林裡還有卡琪花蒂瑪(Kacip Fatimah)和東革阿里(Tongkat Ali)。
對原住民來說,東革阿里的藥用非常廣,除了根可以強身健體,葉子也可以治刀傷,蛇咬傷的話可以將葉子搗爛外敷傷口;樹皮可以治骨頭疼痛。
“東革阿里的藥用在於根。我們山裡有個規則,拔東革阿里的時候,必須背靠著樹,雙手從下往上拉。如果拉不起,代表這棵樹不可以拔;拔了不只沒有功效,還可能帶來禍害。”
另外,生長在森林地表陰暗處的闊葉植物,馬來西亞國寶草藥卡琪花蒂瑪也是原住民的傳統良藥,傳統上對婦女保健,尤其產後收縮子宮、美容養顏有很大益處。
有趣的是,卡琪花蒂瑪分成“公”和“母”兩種。弗雷迪說,公的卡琪花蒂瑪只和公的生長在一起;相對的,母的卡琪花蒂瑪也只能和同性長在一起。萬一公的卡琪花蒂瑪長在母的附近,當中有一方會死去。
至於如何分辨公母,葉背綠色是公的,葉背粉紅色則是母的,非常容易辨認。
貓須草:原住民的養生茶
貓須草,因花長得像貓的鬍鬚,由此得名,它也稱作“腎茶”,或化石草、貓須公、牙努秒等。貓須草氣清香,性甘淡,味苦涼,可入藥,是一種中藥材。主要用於治療急慢性腎炎、膀胱炎、尿路結石和風溼性關節炎,它含抗菌、抗氧化作用,可用來加強腎功能、加強免疫力。貓須草中還含有許多抗癌成分,比如橙黃酮,高山黃苓素等。
貓須草在馬來傳統社會及砂拉越原住民的社會,可說是家喻戶曉的著名草藥,最傳統的使用方法是直接將它曬乾然後泡茶喝。
被原住民視為聖地的婆羅洲高原一帶長了很多貓須草。在過去,由於人煙稀罕而未受汙染,原住民經常上山採集天然的有機食材,其中包括貓須草。
薑黃:原住民的美容護膚品
薑黃(Turmeric)是馬來西亞全民香料,不管是華人、馬來人、印度人還是原住民都使用薑黃,尤其是煮咖哩。
馬來人或原住民把薑黃稱之為“Kunyit”,它除了是料理上的辛香料,也具有豐富的醫療價值。薑黃的營養主要來自薑黃素,醫學上已證實具有抗癌、護心、抗氧化、降血糖、降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預防失智,還有抗發炎、治癒傷口的功能。
薑黃更是原住民比達友人(Bidayuh)的天然護膚良品,砂拉越的比達友族會把薑黃弄成粉,與糯米粉混合在一起,敷在臉上。糯米的功能是磨砂、去死皮,而薑黃則用來美白護膚。
關於薑黃護膚,比達友婦女瑪麗分享她小時候的回憶。
她看過住在長屋的奶奶蹲在大石頭旁,上面放一些糯米,用石頭搗碎之後,小心翼翼地把碎粉收集起來,放在葉子上曬。曬了一天之後就可以收起來。每次在河邊沖涼的時候,她就會取出一點點來敷臉。
“我問她你用這些粉來做什麼,她回答我說:cuci muka。”
其他人會在糯米粉裡面加薑黃,製成糯米薑黃面膜(Lulur),這是比達友人的傳統護膚秘訣——將糯米碎粉,加入生薑黃汁混合之後曬乾即可,護膚的時候加一點溫水敷在臉上。先是輕輕按摩一輪以去死皮,再把臉部敷滿待幹,之後用溫水把它抹掉。
早在10年前,外國護膚品公司已經發現薑黃美顏的好處,因此推出了許多薑黃產品。其中包括知名品牌雅詩蘭黛和香奈兒在2009年推出以薑黃為美白護膚的成分,契爾氏在2016年推出梅果薑黃精粹亮面膜,薑黃的護膚功能是受到護膚界的肯定,從中也可以發現砂拉越原住民幾百年來的智慧。
比達友人還有自己一套傳統按摩法和自制的香料按摩油。將薑黃、老薑、香茅、胡椒、紅洋蔥、蒜米,還有用來提升香氣的荖葉(Sirih),切幼之後,用純椰油炸鍋,再晾乾放涼,泡進椰子油一晚,裝進瓶子裡保存起來作按摩油。
39歲的按摩師瑪茲李娜(Mazlia)說,這也是比達友族的傳統產後按摩護理。“我母親以前懷孕的時候也是這樣做,達到驅風及促進血液循環的目的,還有幫助子宮收縮。”
擁有8年按摩經驗的她說,除了產後子宮收縮祛風,這也是原住民婦女平日保養身體的方法。
“醫療現代化之後,現在比較少人懂了,以前的人確實是這麼做的,我媽媽就是這樣。而且材料都很簡單,可以自己做。”
原住民佳餚:世界上最大的蕨類“觀音坐蓮”
馬來西亞是蕨類植物最豐富的國家,一共有2000種蕨類,其中最大的蕨類叫“觀音坐蓮”(Giant fern)。
婆羅洲高原處處可見一種長得像椰樹那麼高的巨大蕨類,那是世界上最大的蕨類“觀音坐蓮”。對當地的原住民來說,它可是一道美味佳餚。
瑪麗說,觀音坐蓮可食的部分在於葉柄和捲曲的嫩芽,把外皮去掉,切片清炒即可。
不管是古醫書《陸川本草》、《湖南藥物志》、《廣西藥植名錄》還是《草藥手冊》,都對觀音坐蓮有過記錄。觀音坐蓮可以祛風解毒、治風溼痛、功能性子宮出血,另外將觀音坐蓮搗碎敷在傷口上可治蛇咬傷。
瑪麗的奶奶也喜歡嚼荖葉(Sirih)和檳榔。石灰,老人家吃慣了,他們放很多石灰,“我以前嘗過,石灰放太多,我醉了。”
說是保護牙齒,強健身體,但其實會上癮。就像抽菸一樣。荖葉很神奇,整個東南亞都在吃。
相關報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