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价的熟食,永远都不会回落。流失的客户,也同样不会回头。涨潮当前,业者和消费者唯有互相体谅和互助,才不会双输。
我上周在夜市,以5令吉买了4样蔬菜,10令吉买了3篮水果(荔枝、芒果和香蕉),以及10令吉买了2盒无耔葡萄及2盒澳洲李果(各500g,每盒2令吉50仙)。
ADVERTISEMENT
便宜得不可置信?这是因为在农民市集和夜市出售的蔬果,多是农民和摊贩自己种植和批发,没经过中间人,价格相对廉宜。
然而,我那天“捡到好康”还有其他原因。也许是傍晚下雨,夜市人潮稍减,蔬果滞销。另外,售卖同样货品的档口多,竞争大,摊贩唯有削价求售。不过,我仍听到摊贩的对话,说还有很多卖不完。而售鱼的档口也同样剩很多鱼类卖不出。
这些卖不完的蔬果,由于不耐收藏,下场恐怕是被丢弃。
这边厢喊缺粮及粮贵,那边厢却是大抛售也仍有剩货,长久下来有浪费食物之嫌。
因此,要解决食物危机,以及不让消费者持续买贵菜,当局必须设立管道,解决食品分配不均的问题。在协助农民直销之余,也必须让更多消费者“看见”这些农产品。
经过两年疫情洗礼,很多消费者已习惯网购,但网购的食物未必比在市集便宜,也很难杀价。外食就更不用说了,杂饭和熟食确实不再“经济”。
根据大马统计局数据,4月间,国内食品通膨率按年涨4.1%,89.1%食品饮料涨价,写下新高,让人吃不消,因此消费者就更要精明消费,货比三家。
经过比较后,消费者可能会纳闷,为何同是路边档,有的印度煎饼卖2元,有的却可以卖50仙?同是鸡饭,有人卖8令吉一碟,有人卖3令吉50仙都没喊亏本?
有多少商贩在转嫁成本给消费者时,先精细计算本身的生意成本和赚幅是多少?
普遍来说,生意成本分为固定成本(Fixed Cost)及变动成本(Variable costs)。固定成本是指不管生意好坏,都保持不变的成本,如档口租金。变动成本则会随产量变化而增减,如原料费用、水电费等。一些业者的固定成本比较低,所以可以卖得比较便宜。
如果原料成本不断上涨,除了涨价外,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抵销增多的变动成本?如果薄利多销,有助于分摊固定成本,因为不管你卖多少,租金都不会变。卖得越多,租金就给的相对“值得”。
采购原材料时,若没经过中间人,直接向生产者采购,应该也能省下一些成本。
另外,业者也可想法减少包装成本。假设打包用的塑料器材价格大涨,就不妨考虑改用传统油纸;又或者鼓励消费者自携容器打包,给予自携容器者折扣,或更多食物份量,商贩既省下打包塑料容器成本,消费者又少付,而且环保,一举多得。
此外,也可提供不同的价格和配套供消费者选择,例如已起价的配套,以及价格不变但份量稍少的配套。
但我知道,很多商贩会说:哪有这样麻烦的?很难算钱哩。
不过,在通膨大环境下,各方皆有必要改变思维。在指望政府压低物价前,自己先调整经营手法,削减不必要的成本与开支,提高营运效率,将物价提高的伤害减至最低,否则动辄就大幅涨价,迟早流失顾客。
起价的熟食,永远都不会回落。流失的客户,也同样不会回头。涨潮当前,业者和消费者唯有互相体谅和互助,才不会双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