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價的熟食,永遠都不會回落。流失的客戶,也同樣不會回頭。漲潮當前,業者和消費者唯有互相體諒和互助,才不會雙輸。
我上週在夜市,以5令吉買了4樣蔬菜,10令吉買了3籃水果(荔枝、芒果和香蕉),以及10令吉買了2盒無耔葡萄及2盒澳洲李果(各500g,每盒2令吉50仙)。
ADVERTISEMENT
便宜得不可置信?這是因為在農民市集和夜市出售的蔬果,多是農民和攤販自己種植和批發,沒經過中間人,價格相對廉宜。
然而,我那天“撿到好康”還有其他原因。也許是傍晚下雨,夜市人潮稍減,蔬果滯銷。另外,售賣同樣貨品的檔口多,競爭大,攤販唯有削價求售。不過,我仍聽到攤販的對話,說還有很多賣不完。而售魚的檔口也同樣剩很多魚類賣不出。
這些賣不完的蔬果,由於不耐收藏,下場恐怕是被丟棄。
這邊廂喊缺糧及糧貴,那邊廂卻是大拋售也仍有剩貨,長久下來有浪費食物之嫌。
因此,要解決食物危機,以及不讓消費者持續買貴菜,當局必須設立管道,解決食品分配不均的問題。在協助農民直銷之餘,也必須讓更多消費者“看見”這些農產品。
經過兩年疫情洗禮,很多消費者已習慣網購,但網購的食物未必比在市集便宜,也很難殺價。外食就更不用說了,雜飯和熟食確實不再“經濟”。
根據大馬統計局數據,4月間,國內食品通膨率按年漲4.1%,89.1%食品飲料漲價,寫下新高,讓人吃不消,因此消費者就更要精明消費,貨比三家。
經過比較後,消費者可能會納悶,為何同是路邊檔,有的印度煎餅賣2元,有的卻可以賣50仙?同是雞飯,有人賣8令吉一碟,有人賣3令吉50仙都沒喊虧本?
有多少商販在轉嫁成本給消費者時,先精細計算本身的生意成本和賺幅是多少?
普遍來說,生意成本分為固定成本(Fixed Cost)及變動成本(Variable costs)。固定成本是指不管生意好壞,都保持不變的成本,如檔口租金。變動成本則會隨產量變化而增減,如原料費用、水電費等。一些業者的固定成本比較低,所以可以賣得比較便宜。
如果原料成本不斷上漲,除了漲價外,有沒有其他辦法可以抵銷增多的變動成本?如果薄利多銷,有助於分攤固定成本,因為不管你賣多少,租金都不會變。賣得越多,租金就給的相對“值得”。
採購原材料時,若沒經過中間人,直接向生產者採購,應該也能省下一些成本。
另外,業者也可想法減少包裝成本。假設打包用的塑料器材價格大漲,就不妨考慮改用傳統油紙;又或者鼓勵消費者自攜容器打包,給予自攜容器者折扣,或更多食物份量,商販既省下打包塑料容器成本,消費者又少付,而且環保,一舉多得。
此外,也可提供不同的價格和配套供消費者選擇,例如已起價的配套,以及價格不變但份量稍少的配套。
但我知道,很多商販會說:哪有這樣麻煩的?很難算錢哩。
不過,在通膨大環境下,各方皆有必要改變思維。在指望政府壓低物價前,自己先調整經營手法,削減不必要的成本與開支,提高營運效率,將物價提高的傷害減至最低,否則動輒就大幅漲價,遲早流失顧客。
起價的熟食,永遠都不會回落。流失的客戶,也同樣不會回頭。漲潮當前,業者和消費者唯有互相體諒和互助,才不會雙輸。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