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萊雅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辦的年輕傑出女科學家獎(L’Oreal-UNESCO Fellowship for Women in Science-Young Talent Program Awards)最近宣佈2020及2021年大馬得主名單,6位年輕女科學家從這項被視為科學界重要的獎項中,個別將獲得3萬令吉的研究資金。
女性念理科容易嗎?科學界陽盛陰衰?這是一貫的刻板印象,抑或是大多數女性對科學不感興趣,還是教育方面沒有積極向女生推動科學教育?
ADVERTISEMENT
這6位傑出女科學家,她們的科學養分從何而來,並且如何披荊斬棘在科學領域上堅持走下去?
2020年L’Oreal-UNESCO獎項研究主題:對抗氣候變化
吳佩璇博士(Dr. Goh Pei Sean)40歲
結合微藻與微孔濾膜法,分離二氧化碳
現職:工大工程系副教授
學歷:工大天然氣博士學位、工大理學碩士學位、工大化學理學士學位
吳佩璇研究結合微藻作為光學反應器以及微孔濾膜法(membrane filtration)從來源中分離二氧化碳,把二氧化碳轉作其他用途,設計可用在發電廠、水源淨化器的裝置。這研究是對抗全球暖化的直接方式。
“我從純化學背景轉到工程,化學的基礎很重要,只要在物質上做些變化,就有不同的可能,尤其對應用工程上,如現在研究納米物質如何應用在器材和系統,不斷激勵我原來創新是可以解決問題的。”
吳佩璇小時候沒有想過今天會成為科學家或工程師。她慶幸初中遇到優秀的科學老師,以生動和創意的教學法,讓他們接觸課本以外的知識,這是她對科學興趣萌牙的開始。
“以前沒有YouTube,靠的是多閱讀。”她記得老師示範的“化學花園”(Chemical Garden),立即被色彩斑斕的結構給震懾。“後來我發現,化學花園結構的變化是跟自形組合的半透膜形成有關,也就是我現在研究的物質。”
蘿西達朵拉博士(Datin Dr. Rozzeta Dolah), 42歲
用納米減少排碳量
現職:工大拉蕯工藝與資訊學院高級講師
學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博士後、日本明治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學位、工大機械工程碩士學位、國大化學工藝學士學位
蘿西達朵拉研究利用納米技術減少汽油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她成功發明了一種使用生物質再生能源製造的納米貼片(nanopatch),可以直接用在油缸,減少二氧化碳的釋出。她創立一家公司Naglus工業,著力量產以她暱稱命名的產品Dr. Z NanoFuelTM 貼片。這項研發讓她獲得多個獎項,包括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JICA)與麥肯錫公司贊助的“2021年JICA NINJA 加速基金計劃”。
除了低碳貼片,蘿西達也研究其他納米技術器材,包括使用在飛機燃料的生物質技術、綠色建築的納米塗層(nanocoating)。
“我相信,研發可開創更多的創新產品,因此推動我持續延伸更多的研究,不斷構思改變生活的產品、更綠色的世界。”
蘿西達對研究的深入,始於她在半導體工業擔任製程工程師(process engineer)時期。她沒想過會在學術研究走得這麼遠,原想大學畢業後在工廠找一份工程師工作,但內心的好奇和求知慾讓她對知識渴求,會從應用中構想改進的方式,發現科學的魅力。她在工作的同時進修碩士,之後留在學術界發展,以曾經為業界工程師的經歷,教育未來人才。
烏米法扎拉博士(IR. Dr. Umi Fazara Md. Ali)42歲
以電化學過程轉化二氧化碳
現職:玻璃市大學化學工程科技學院副教授
學歷:英國帝國學院博士學位、馬大工程科學碩士學位
烏米法扎拉的研究範圍包括電化學過程,如把二氧化碳轉化成碳氫化合物燃料,從金屬淨化廢水。她研究應用分離法處理廢水、採用離子液體(ILs)、深共熔溶劑套吸附從農業廢棄物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等等,目的是要減少農業生產過程的碳排放,可以善用源自稻田、油棕、椰樹農業廢棄物吸附二氧化碳。
烏米法扎拉從小在理科背景的家庭長大。父親是大馬橡膠研究院的研究員,常帶烏米到公司,看割膠工人割膠,橡膠子玩具都曾是她的童年活動,是常問為什麼的“好奇寶寶”激發她對科學的興趣。
“很多學生認為理科很難,那是因為他們沒有趣味學習科學的機會。時下YouTuber傾向娛樂性質,缺少環境科學方面的內容。” 烏米法扎拉活躍於推動學生對STEM的興趣,尤其是弱勢群體,常到學校宣導學習科學的樂趣,鼓勵學生往科學和工程方向發展。
2021年L’Oreal-UNESCO年輕傑出女科學家獎得主獎項研究主題:醫療科學的突破
鄭桑茹博士(Dr. Cindy Teh Shuan Ju)40歲
快速偵測抗藥生物系統
現職:馬大醫學院醫學微生物系副教授
學歷:馬大分子微生物博士學位、馬大醫學生物科技碩士學位、沙巴大學保育生物學士學位
鄭桑茹研究超級細菌的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現在有很多病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導致治療方案減少。醫療過程的挑戰是實驗室一般花上3至5天分析病菌,病人可能因此錯過最佳治療時間。鄭桑茹的研究團隊研發了可以在30分鐘內偵測抗藥生物的系統,此過程可提高生存率。
鄭桑茹從小藝術天分高,父母希望栽培她成為鋼琴師,認為女生應該學鋼琴、跳芭蕾舞,但成長過程中,鄭桑茹發現自己比喜歡科學,想了解事物背後的操作和形成。
她認為,事業不該有性別之分,她確定想要成為科學家,因而選修STEM科目。
梁秀儀 (Dr. New Siu Yee)38歲
組建DNA成為傳感元素
現職:諾丁漢大學馬來西亞分校理學院副教授
學歷: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博士學位、工大(UTM)化學理學士學位
梁秀儀研究發掘新一代DNA生物傳感器(Biosensor)。很多人不知道DNA除了是基因物質,也可成為傳感元素。
“我用兩種組合建立DNA傳感器,一種是雜交鏈式反應(hybridization chain reaction,HCR),是很新的技術,不必使用任何儀器來操作。另一種是銀納米團簇(silver nanocluster AgNCs)的納米物質,使用熒光探針,就可輕易將簡單的DNA鏈顯示出來。為了要結合兩者相當挑戰,它們混雜一起會影響表現。因此我們團隊採用特別設計的電腦軟件,偵測癌症生物標記miRNA,目前的測試結果都不錯。”
梁秀儀小學時期喜歡閱讀學生刊物,尤其科學故事。在博士讀研時,對DNA有興趣,目前專心研究此範圍。
鍾蕙蕾(Dr. Felicia Chung)36歲
預測DNA突變和預防癌症
現職:雙威大學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
學歷:大馬蒙納士大學生物科技博士學位、大馬蒙納士大學生物科技學士學位
鍾蕙蕾的研究有關揭示與理解致癌細胞的DNA修飾,以預測DNA突變和預防癌症。她解釋,以現代科技研究癌症的DNA,我們可以深入研究DNA的形態和變異,如何從普通細胞轉變成癌症細胞,從中再推斷致癌的原因。她研究的是亞洲普遍見到的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找出癌症的誘發劑、範圍和來源以及預防和治療方法。
鍾蕙蕾從小就喜歡科學,父母在教養過程打造了學習科學的環境,如玩電腦教育遊戲,她在小學階段接觸了中學程度的科學知識,也因為程度不錯,加上趣味學習的薰陶,很自然地長大後會朝這方向發展。
她有意在醫療領域發展,但又不想念太多書而當醫生,因此選擇生物科技,如今通過學術研究仍有機會為醫療出一份力。
相關報道: 想成為女科學家?6達人授招做研究要關注什麼 更多文章: 【學生閱讀專題01】你還在閱讀嗎? 【學生閱讀專題02】老師先是讀者,才能為學生薦讀 【學生閱讀專題03】紙本閱讀 屏幕閱讀,哪個更適合學生? 指揮家陳子虔——巴赫音樂的佈道者 迎風浪日曬下,海洋科學家當大海的保母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