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們會愈顯大同小異,愈加沒有“我們”和“他們”之別。不同時代的華小有不同使命,開放融合是這個時代的需求。
ADVERTISEMENT
想像一下在學生稀少的華小課室裡,華裔子弟被友族學生包圍的畫面。
詩巫有好幾所華小,因為人口遷移,社區結構改變,從原本的課室不足慢慢變成了今天的學生不足。這些微型華小還能繼續苦撐著,不至於零學生而關閉,可說是託友族學生的福。
華小的課室裡,友族學生佔半數,或過半,甚至有些班級裡只有一個華裔學生,全班是伊班裔和少數馬來裔同學。同學間以馬來語、伊班語溝通,為了遷就唯一的華裔同學,他們費勁地說起生澀不流暢的華語,像我們當初硬著頭皮,用單詞saya,kamu,sana,sini奮力比手劃腳,和班上僅有的一兩位友族同學溝通一樣。
當年,友族學生說華語是因為我們人多,他們人少。現在他們說華語是因為我們人少,他們人多。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華小課室裡“少數的異族”身分已完全翻轉了,而如此大逆轉只不過是三十多年的時間。
雖然目前我們仍有不少大型華小,華裔學生眾多,但華小生持續遞減是必然走勢,以友族生為主的華小或將越來越多,再過10年、20年,就可驗證。當我們在我們學校裡變成少數,變成非主流時,學校還是我們的學校嗎?
華小被友族“佔據”聽起來可怕,其實不然。這不過是社會人口結構的縮影,真切反映在砂拉越華人是僅佔23.5%的少數,並且越來越少,越加被友族包圍的事實!以前我們活在以華人為主的社區,舉目放眼都是華人,說華語,說方言。來到我們當中友族同胞,以少數之姿學習我們的語言,迎合融入我們。但如今隨著交通和通訊發展,在內陸深山的伊班同胞,走進市區,在以華人為主的經濟商圈開始有一席之地,在官方部門則更不用說了。
他們不只是經濟能力和條件越來越強,學識和見識也不遜於我們,彼此間的差距已愈小,華裔不也再佔有絕對經濟優勢。不少友族家長為讓子女更具備競爭力而把孩子送進華小,事實證明就讀華小的友族因具多元融合能力往往成了政府部門招攬的優等生。毋庸置疑,他們還會越變越強。
如此一來華社辦華小的初衷還在嗎?
也許先賢們當初辦華小的堅持,已不是我們現今的堅持。網絡強大的滲透力,讓華文華語遍佈全球,不是一個政權想滅就能滅的了。維護華文教育的使命減弱了,宣揚華文教育的使命呢?軟實力的影響遠超過我們所想,讓友族同胞自小親近華文教育,強過在他們長大在某個領域起著主導作用時,費力和他們說華教。未來我們會愈顯大同小異,愈加沒有“我們”和“他們”之別。不同時代的華小有不同使命,開放融合是這個時代的需求。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