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醫識力》一直不斷努力扮演充當讀者與醫護人員之間的橋樑,也同時把更多受承認的醫學資訊通過不同的平臺包括報紙、網站、社交媒體以及一場又一場的講座或線上工作坊傳遞出去,目的亦是為了讓“醫”和“病”之間的溝通可以更好,這樣才能讓醫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ADVERTISEMENT
溝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次好的溝通足以解決很多不必要的誤會,從生活大小事到國家大小事都能通過溝通來很好地解決,可是偏偏在面對生老病死之際,我們卻常常敗在溝通上,特別是面對“病”時,這些年來不管是讀者來電、或者親身經歷皆發現原來在“醫病溝通”一點也不簡單,特別在緊急時刻更容易形成“雞同鴨講”的局面,這不僅是語言溝通能力,更是雙方有不同的立場,以及這些年來所形成的隔膜,或者說不理解吧!
先從患者及家屬角度來看,我們都希望遇到一個“最好”的醫生來救自己或家人,可是現實的殘酷卻是這世上沒有所謂的“神醫”,再來我們希望遇到一個可以很詳細解釋病情,並且不厭其煩地解釋再解釋的醫生,但也是很殘酷地現實,那就是一個好醫生很多時候也是最忙的醫生,因為天降大任必先勞其筋骨,所以也能理解醫生的辛苦了,假如你和你家人遇到一個具備上述兩大好的醫生,請好好珍惜他。
那從醫生或者醫護人員的角度呢?每一位醫生在宣誓成為醫生之前必念出《希波克拉底斯》(Hippocrates)醫生誓詞,裡頭就有那句“我將要儘可能地維護人的生命”,這句話也顯明瞭醫生的責任,那就是救人就是他們的首要目標。
既然如此,一個希望家人或自己被救,一個的目標是救人,按照正常邏輯應該是沒問題,但為何醫療糾紛從古至今卻不曾停止呢?每次接到讀者來電時,總有幾個額外問題,比如這位醫生“厲不厲害?”、“這個醫生會不會LCLY(很驕傲的意思)?”、“醫生會不會講華語的?”等,之所以會如此問,原來與他們之前去醫院時曾接觸不好的經歷有關,有時他們會透露去政府醫院時被一些友族的醫護人員“刁難”,再不然就是打電話去醫院時“雞同鴨講”,到最後去看病也只是拿了幾包藥回來,但到底為何生病,接下來要注意什麼等都不瞭解。
其實不僅是讀者來電告知,以我家人的例子也有這樣的情況出現,話說我姐姐前往政府醫院複診後,回來告知我一大堆有的無的,但卻無法講出醫生講解後的解釋,由於負責講解的醫生也是好友之一,於是我就致電向好友醫生了解清楚,原來根據報告,身體有些不尋常的現象,包括我姐申訴有頭暈,因此醫生囑咐她在去進行婦科檢查前,可以先去做個簡單血液檢驗,看是否有低血糖現象。
很多時候患者最大的期望莫過於就是“醫生一眼就看出我到底什麼地方不對勁”,可是這並不科學,確實一些表面症狀比如咳嗽、眼睛紅腫、皮膚問題或者背痛等是可以簡單地推斷患者可能有哪些問題,但要確定病情仍須進行更多的檢驗,包括問診、觸診甚至是儀器檢驗等。
這不僅是西醫,就連中醫亦如此,之前一位資深中醫就如此說,“假如有一位醫師說他僅把脈就能確定病情,那一定是假的”,可是一提及要進行檢驗,也會讓一些患者卻步,這除了財務上的考量,也包括時間以及擔心檢驗帶來的傷害比如輻射等,再來檢驗後的數據分析也是一門重要學問,少一份知識及耐心都不行,另外問診時患者的表達闡述能力以及醫生所能接收的程度也很重要,比如說醫生問是否有上腹痛,但有時患者就會把下腹痛視為上腹問題,或者是腳底足跟痛,卻感覺連腳趾也痛了等。
醫病溝通絕不簡單,但更多是雙方都需要付出努力,比如醫生要更多地聆聽,而患者以及家屬除了要更清晰地表達之外,也必須加強對醫藥的知識,如今是一個網絡時代,想要搜尋到相關或基本的健康知識並不難,比如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究竟為何物?什麼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受傷後需冷敷或熱敷等?
這些年來《醫識力》一直不斷努力扮演充當讀者與醫護人員之間的橋樑,也同時把更多受承認的醫學資訊通過不同的平臺包括報紙、網站、社交媒體以及一場又一場的講座或線上工作坊傳遞出去,目的亦是為了讓“醫”和“病”之間的溝通可以更好,這樣才能讓醫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