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一句非常美麗的詩句,想像著美好的將來;但現實是殘酷的,要如何無怨無恨的與子偕老,無論是老伴或者孩子,都未必可以做到“與子偕老”。
ADVERTISEMENT
在“與子偕老”的進程中,或許會經歷病痛,家人關係變成被照顧者與照顧者的關係,衍生出“久病床上無孝子”的情況。
最終照顧不來之下,唯有把親人送到老人院或療養院,然而又擔心被冠上“不孝子”的汙名,到底要如何做到更好的“養老之道“?
新紀元大學學院樂齡服務與管理學院院長鬍祿銘表示,老齡化社會已經是未來世界的趨勢,馬來西亞也不例外。2020年,大馬的老人人口有7%,預計到了2044年將會翻倍增加到14%,進入高齡社會(Aged Society),再過12年進一步提高到20%,進入超老社會(Super Aged Society)。
進入高齡社會後,社會最需要的就是老年社會支援,當中的關鍵詞就是“關懷到老”。
胡祿銘認為,無論是老伴還是孩子,都希望可以陪伴到老,關懷到老,但要怎麼關懷就是一門學問。
“我們都想要把最好的東西,保留到人生最後階段,想著退休以後要做什麼,老了以後要過怎樣的日子。可是根據美國老年學雜誌研究顯示,美國50歲以後的銀髮族離婚率,從1990年至2019年翻倍增加,而亞洲方面,如韓國,有41.2%的銀髮族都想要離婚,所以這個時代要與子偕老並不容易。”
或許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一把年紀了還要離婚,胡祿銘解釋,上述研究也顯示,60%的50歲已婚婦女,都不能忍受待在丈夫身邊,因為老來有很多病痛,生活起居都需要人照顧。
新紀元大學學院樂齡服務與管理學院院長鬍祿銘:
華人老齡化比例冠全國,空巢老人增多
他提到,雖然2020年大馬的老人只佔總人口的7%,與其他亞洲國家相比,比例並不高,但若以種族來看,華人老齡化比其他族群遠遠高很多,而且華人壽命也是最長且最少子化的。
“在這情況下,我們的老齡社會支援將會出現一個空洞!”
他分析,以全國老人比例來說,政府覺得不需要做什麼,可是單看華人的話,我們民間就知道問題在哪裡,但也沒有提出任何發展社會支援的方案。
他表示,回顧以前的華人家庭結構,都是多子化制度,然而如今的華人社會,年輕家庭即使願意結婚及生孩子,也只是一兩個孩子而已,將來老了之後有誰可以支援自己?
“其實,老人無助的情況現在已經可以看到。很多住在老家的空巢老人,沒有人照顧,也沒有人陪他說話。根據統計局報告,2012年這樣的空巢老人已經有5萬3082人,如今這個數目會增長到多少呢?”
無人照顧,可以入住老人院,但如今的老人院是否符合需求?
胡祿銘表示,全國目前有超過1000家老人院,但大部分的老人院都不理想,讓人卻步,最重要的是裡面的照顧者,都是沒有專業知識的外勞。
他形容,即使是沒有去過老人院的人,第一次去不用肉眼看,只需要用鼻子聞就可以知道是來到老人院,因為裡面都有一股味道,而這股味道就是老人院的指標,味道越重,就意味著照顧越有問題。
“也許你覺得味道重不礙事,但其實影響很大,因為味道重,就令到去探訪的人不想久留。外人也不想去參觀,拜訪的人越少,住在裡面的老人就更孤單,這情況也反映我國老人院都必須向外國學習如何經營。”
胡祿銘表示理解老人院有很多種類,提供不同水平的照顧與監督,迎合不同階段需求的老人。雖然老人都希望居家照顧,而大馬的房屋或公寓,對一般人來說是設備齊全,但對很多老人來說卻充滿到達不了的障礙,導致老人圈子越來越小,脾氣益發變差,與家人相處的關係就變得更糟。
照顧老人的關鍵在專業完善的照護系統
難道大馬就沒有理想的老人院嗎?
胡祿銘說:“當然不是。如今發展商也開始建設適合老人居住的公寓,如退休社區、退休村等。這改變雖然是好,但如果能夠加上完善的社會資源,大馬會是最佳的退休國家。做好這一塊,會是一塊很好的經濟契機,畢竟我國擁有很好的天然資源。”
他表示,馬來西亞防範罪案基金會副主席丹斯理李霖泰曾提出照顧老人的關鍵,是我國嚴重缺乏專業的長者照顧人員。而社會發展部長在3年前也提出,照顧老人的關鍵不是人數,而是發起照顧老人的培訓課程,雖然有意識到危機,但更換政府後就沒有再跟進這個問題。
“但我們也不能怪老人院聘請外勞照顧老人,畢竟經費有限。所以民間可以做的老年社會資源,就是學習正確的照顧知識,否則整個系統永遠無法打造起來!”
胡祿銘強調,老人經濟是一項龐大經濟,但國內卻嚴重缺乏培訓課程,所以他在3年前加入非營利學府新紀元大學,開辦樂齡服務與管理學院。
“除了我們,博特拉大學(UPM)的亞洲老齡化研究所也提供培訓課程,還有馬來西亞照顧專業協會,大家都因為看到業內培訓不足,而開始引入很多國外培訓課程,未來我們3個機構也會合作,聯手推動照顧培訓課程。”
老人照護系統急需從社區開始推動
他認為,照顧老人系統必須在本地建立起來,未來老齡人口只會越來越多,超老的國家,老人人口甚至會超過三成,如日本。
“如果以青色代表老齡化,黃色代表老人社會,到紅色代表超老國家,歐洲、中國,甚至大馬也已經轉黃了,所以我們必須加快腳步。如向社會資源已經非常完整的日本取經,而日本今日的成績是花了30年才達成。”
他希望大馬年輕人可以看到這個商機,老齡社會有很大經濟發展,而龍頭的起源,在於“學”!
他表示,照顧者也是老人照顧重要一環,所以馬來西亞家庭照顧者互援會的成立是非常需要的,可以給予幫助及互相打氣與支持,若照顧者不懂得處理問題,就會變成家庭問題,所以相愛到老是很難的。
他表示,在照顧老人問題上,家庭裡會出現兩種人,一種是事不關己,一種是鞠躬盡瘁。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管屎管尿”,照顧者不會照顧,不但會造成被照顧者受傷,自己也會受傷,所以要做到鞠躬盡瘁不容易。
“很多孩子都想對父母做到無微不至的照顧境界,也不是好事,因為不是所有事都要代勞,讓老人變成廢人,最好的做法就是隻要老人可以做的就協助或輔助他們去做,而不是代替他們去做,學會這個道理之後就會輕鬆很多,而被照顧者也不會感覺失去能力與尊嚴,老人最需要的就是自我實現與歸屬感。”
他建議大家,不管你現在是那個階段,最重要的是現在開始學習照顧或有關知識,以後可以照顧父母或另一伴,不要等到需要時才學,甚至可以通過照顧別人得到一些額外收入。
“我希望通過教育,讓更多年輕人知道有這樣一個就業社會,從而把系統建立起來,帶動更多人加入社會支援系統。我們現在從社區開始推動,將來當我想要養老的時候,即使比不上日本,也可以追上韓國,實踐在大馬養老的願望。”
老年精神科陳毅暉醫生:
健康生活,有助延緩失智症惡化
失智症,俗稱老人痴呆症,是樂齡人士最怕被纏上的老人病之一,一旦被確認患上失智症,猶如日子在倒數。
然而老年精神科陳毅暉醫生卻說,雖然大部分失智症都無法預防,但我們可以將輕度失智症的時間延長,延緩退化速度。
他表示,鼓勵老人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如社區活動、公益社團朋友或同學聚會,下棋打牌,促進大腦運作,都有助於延緩退化速度。
“鼓勵他們參加課程,培養閱讀、繪畫、園藝、打太極等興趣,養成運動習慣,無論是建走、散步、氣動等等,都有助於控制病情惡化。”
失智症不同階段的病症發展:
早期:患者完全想不起剛剛發生的事情,在不熟悉的地方容易迷路,無法處理複雜事物,如去超市購物、難以集中注意力,經常清洗低落或暴躁,但這個階段的病人還能維持生活起居,不需要人照顧。
中期:患者近程及遠程記憶障礙會越來越嚴重,定向感障礙,對人、時、地失去定向感,尿失禁,生活規律失常,如日夜顛倒、產生幻覺、妄想、社交退縮、反覆問同一件事,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
晚期:完全依賴他人照顧。
他表示,失智症的危險因子與年齡成正比,年紀越大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越高,從65歲開始,就有百分之一幾率,70歲二十五分分之一幾率,超過80歲就是六分之一幾率。當中女性長者比男性長者的風險更高。
他解釋,患上失智症的除了是基因問題,如唐氏症、APP、PSEN 1等因素之外,其他危險因子如三高、糖尿病、肥胖、抽菸、酗酒、缺乏運動、教育程度、耳聾、空氣汙染、頭部創傷、憂鬱症等,都會帶來影響。
人們對失智症的認知,可能只有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但陳毅暉說,失智症有很多類型,但不可否認的是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佔了失智症的60%,其他的失智症還包括血管性失智症(腦中風)、混淆性失智症及帕金森症等等。
他表示,阿茲海默症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的疾病,會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確診後的平均壽命為3至9年,但也有患者活了20年。
他重申,雖然絕大部分失智症無法預防,但可以通過控制好血壓、血脂與血糖,把風險降至最低。
提到臨床治療方面,陳毅暉表示,失智症的療法分為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當中非藥物治療包括了音樂治療、芳香治療、按摩、感官治療等,根據病人的情況來制定。
他理解家屬擔心病人,而希望做到照顧周全,但過度保護或照顧不全都可能造成負面影響。好比輕度患者,可以讓他們自行穿衣、吃飯、洗澡等,鼓勵他們多運動,可避免病情惡化。
失智症照顧者壓力大,支援力量不可少
“除了照顧,家屬也很需要支持支援。照顧者常常因為患者的溝通困難,不當語言與異常行為,甚至暴力行為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及情緒痛苦。尤其當病人是父母的話,照顧者面對更多方面的壓力,所以失智症家屬支持資源很重要,如馬來西亞阿茲海默症基金會(ADFM)就許多豐富資源給病友家屬,每個月都會主辦活動或課程,指導照顧技巧,家屬也可以互相打氣,壓力得到紓解。想了解該基金會的活動,可以聯絡016-608 2513。”
陳毅暉表示,很多人混淆了失智症與帕金森症,它們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後者是神經性退行性疾病,症狀是肌肉僵硬、動作緩慢、行動不靈活、容易跌倒。帕金森症在開始階段智力不會退化,但時間長了也會患上失智症。
他表示,有的失智症患者有暴力傾向,家屬要了解病人為何會有暴力行為。從臨床經驗中發現,患者會因為受感染,甚至是便秘問題出現暴力傾向,所以家屬要鼓勵患者過很有規律的生活,如早上起床一定要吃早餐、運動、上廁所,儘量讓患者多活動。
但他不建議讓患者自己一個人在家看電視,患者看累了就睡覺,結果因為白天睡太多,晚上難入睡,而給家人帶來問題。同時,他也不鼓勵讓患者吃安眠藥助眠,副作用很多,吃太多動作會遲緩,容易跌倒,長期吃也會成癮。
陳毅暉表示,來到晚期的失智症患者,腦部會慢慢死亡,但我國法律並不允許安樂死,所以醫生與家屬可以做的唯有善終服務。
“這類病人都需要系統性照顧,基本上他們都是臨終病人,所以能做的就是儘量減少他們的痛楚,讓他們有尊嚴的死去。”
他表示,晚期失智症不需要怎麼治療,只能用藥物讓病情緩慢下來,做好護理工作,好好照顧,不讓他們感染或跌倒。
“基本上我們鼓勵年老病人預立治療遺囑,一旦失去決定能力,便指定由誰來代做決定。”
悠樂居創辦人林進成醫生:
療養院須提升專業服務,以打破負面迷思
悠樂居創辦人林進成醫生表示,調查顯示,大馬60歲人口將在23年後從現在的7%增加14%。這不只是一個數字而已,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照顧老人。
他直言,大部分的人對療養院的迷思是,住在裡面的老人很可悲。若只是迷思,可以通過教育去破解,但很多時候的確是現實問題,經營療養院的人必須提升服務,去扭轉這個現實。
他提到,我們從小被教導“百善孝為先”,所以當孩子把父母送去老人院,就會被人批評不孝。
“我們必須破除這種想法,因為如果孩子沒有時間、專業知識去照顧父母,把他們送去老人院,只是給予更好的照顧。在專業照顧下,減少他們跌倒的風險,也可以建立社交活動,減少他們老化現象。”
他提到,很多人都認為療養院如同醫院,躺床的病人、全護理病人,尤其是住過特護病房的病人,他們更不想住療養院。
“還有療養院又髒又臭,很多病人失禁,躺床太久有褥瘡,胃道出血的糞便也很臭,糖尿病足潰瘍,腳趾壞疽發出的腐爛味道,還有老人的口腔衛生,加上沒有更換衣物與做好清潔、缺乏良好通風系統,這樣的療養院味道肯定很重。”
要打破這種觀念,林進成認為,療養院必須做好衛生,細心消毒,保持住戶的個人衛生及常梳洗習慣。
“不只是療養院,在家照顧長輩也應該這樣,讓他們保持皮膚滋潤,身體有充足水分,以減少死皮。穿尿片的老人也必須經常更換尿片,避免尿液溼漏,影響個人衛生。”
他重申,住療養院並不等於等待死亡,經營者必須把不同類型的住戶分開。住戶分為3種,分別是自立住戶、需要少許護理及完全需要照顧。
“若把不同類型的住戶安排在同一個房間來照顧,肯定會產生上述的處境與迷思,令住戶與家屬都感到害怕。”
他也提到,其實許多住戶都是短期住院,有的是跌傷、手術或疾病後的康復治療,通常住幾個月就回家,所以四分一的住戶居住期不到3個月,並不是人們所想到的住進老人院就是等死。
“政府已經在2018年制定國家銀髮族照顧法案,闡明必須要有專業訓練看護,對床位的比例、準證持有人及負責人在法律上須負的責任,所以未來我國的療養院水平會逐漸改善。”
林進成表示,老人一開始都不能接受入住,很多時候是因為生病,需要特別照顧才入住。有的失智症老人入住後會有很多投訴,所以照護者必須瞭解老人的心態,用不同角度去看待老人的感受,以軟著落的方法讓他們慢慢接受。
相關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