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首相当下提倡各族团结融合似乎是一种政治正确,但从一个大马(Satu Malaysia)到大马一家(Keluarga Malaysia),这些是否能化为行动上的团结?
ADVERTISEMENT
“我看到很多不同宗教和种族的领导人和出席者,可惜还是少了一个……我希望有生之年,这种情况可以有所改变。”
素有“大马特丽莎”称誉的清心社(Pure Life Society)主席拿汀巴杜卡孟卡兰(Mother Mangalam),不久前在她96岁的生日宴会上,发出如是感慨。
尽管她没有指名道姓,但现场的人士都心知肚明,她所说的就是穆斯林和马来同胞。
清心社是在1952年成立,从收容二战时期的孤儿,到如今接收孤苦无依的孩子,历史比马来西亚独立更为悠久。与前首相敦马哈迪年龄相仿的孟卡兰,一直都致力于为社会服务奉献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宗教似乎成了她慈善路上的绊脚石。虽然本身是印裔,但清心社收容孤儿时,并不会计较对方的种族、宗教和肤色,因此一开始的时候,清心社里就像是大马社会的缩影,虽然印裔孩子居多,但也不乏华裔和巫裔。
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其他种族的孩子越来越少,甚至最后一名巫裔孩子也在十多年前离开了。据孟卡兰忆述,这名巫裔孩子是因不堪别人不停问他:你是马来人,为什么会在清心社,才会无奈离开。
事至今日,这种情况似乎没有任何改善,这才会让96岁的孟卡兰,在生日会上如斯感慨。
在《星洲日报》每周日见报的《我们》版位中,尽管我们是打着“我们本一家,不分你我他”的旗号,但并非只是报道各族团结、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有时也会探讨我国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分歧,比如印裔传统舞蹈家拿督南利依布拉欣(Datuk Ramli Ibrahim)的跨种族舞蹈讲座会被强制取消风波、马哈迪筷子论戳破国王新衣和513事件后“冰块式团结”已过时等。
这似乎也能马来西亚种族相处情况——时而彼此交融同声同气,时而针锋相对势如水火,使你从大马种族和谐画面里,看到一股割裂感。
造成这种割裂感到罪魁祸首,无疑就是鼓吹种族或宗教分化的政治领袖,还有一些随风起舞的民众。
孟卡兰早前受访时说过,国家开国先贤敦陈祯禄、敦辛班登和拿督翁嘉化才是真正了解种族与宗教真谛的领袖。到了80年代,我国种族团结面貌开始被一些政治人物分化,成了他们巩固势力和捞取选票的筹码。
尽管首相当下提倡各族团结融合似乎是一种政治正确,但从一个大马(Satu Malaysia)到大马一家(Keluarga Malaysia),这些是否能化为行动上的团结?
国家部团结资深顾问兼马西亚国民大学民族研究所(KITA)创办人兼主任拿督山苏安里教授就曾说过,虽然各种口号不断被呼喊、歌颂和在媒体上传播,但我们所期望的“国民团结”,至今仍未真正达致。
作为人民,我们无法左右政治人物的主张,只能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要被种族和宗教仇恨挑动情绪,也不要活在凡事皆因种族和宗教分化而起的框框里。我们不要把微小和琐碎的课题放大,让其成为争执的的根源。
团结之路,道阻且长,我们要始终记得——马来西亚独立,不是要割裂种族之间的关系,而是要国家成为人民的避风港;马来西亚民族,不是要主宰其他同胞的命运,而是要让每个种族都找到归宿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