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首相當下提倡各族團結融合似乎是一種政治正確,但從一個大馬(Satu Malaysia)到大馬一家(Keluarga Malaysia),這些是否能化為行動上的團結?
ADVERTISEMENT
“我看到很多不同宗教和種族的領導人和出席者,可惜還是少了一個……我希望有生之年,這種情況可以有所改變。”
素有“大馬特麗莎”稱譽的清心社(Pure Life Society)主席拿汀巴杜卡孟卡蘭(Mother Mangalam),不久前在她96歲的生日宴會上,發出如是感慨。
儘管她沒有指名道姓,但現場的人士都心知肚明,她所說的就是穆斯林和馬來同胞。
清心社是在1952年成立,從收容二戰時期的孤兒,到如今接收孤苦無依的孩子,歷史比馬來西亞獨立更為悠久。與前首相敦馬哈迪年齡相仿的孟卡蘭,一直都致力於為社會服務奉獻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宗教似乎成了她慈善路上的絆腳石。雖然本身是印裔,但清心社收容孤兒時,並不會計較對方的種族、宗教和膚色,因此一開始的時候,清心社裡就像是大馬社會的縮影,雖然印裔孩子居多,但也不乏華裔和巫裔。
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其他種族的孩子越來越少,甚至最後一名巫裔孩子也在十多年前離開了。據孟卡蘭憶述,這名巫裔孩子是因不堪別人不停問他:你是馬來人,為什麼會在清心社,才會無奈離開。
事至今日,這種情況似乎沒有任何改善,這才會讓96歲的孟卡蘭,在生日會上如斯感慨。
在《星洲日報》每週日見報的《我們》版位中,儘管我們是打著“我們本一家,不分你我他”的旗號,但並非只是報道各族團結、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有時也會探討我國種族之間的矛盾和分歧,比如印裔傳統舞蹈家拿督南利依布拉欣(Datuk Ramli Ibrahim)的跨種族舞蹈講座會被強制取消風波、馬哈迪筷子論戳破國王新衣和513事件後“冰塊式團結”已過時等。
這似乎也能馬來西亞種族相處情況——時而彼此交融同聲同氣,時而針鋒相對勢如水火,使你從大馬種族和諧畫面裡,看到一股割裂感。
造成這種割裂感到罪魁禍首,無疑就是鼓吹種族或宗教分化的政治領袖,還有一些隨風起舞的民眾。
孟卡蘭早前受訪時說過,國家開國先賢敦陳禎祿、敦辛班登和拿督翁嘉化才是真正瞭解種族與宗教真諦的領袖。到了80年代,我國種族團結面貌開始被一些政治人物分化,成了他們鞏固勢力和撈取選票的籌碼。
儘管首相當下提倡各族團結融合似乎是一種政治正確,但從一個大馬(Satu Malaysia)到大馬一家(Keluarga Malaysia),這些是否能化為行動上的團結?
國家部團結資深顧問兼馬西亞國民大學民族研究所(KITA)創辦人兼主任拿督山蘇安裡教授就曾說過,雖然各種口號不斷被呼喊、歌頌和在媒體上傳播,但我們所期望的“國民團結”,至今仍未真正達致。
作為人民,我們無法左右政治人物的主張,只能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要被種族和宗教仇恨挑動情緒,也不要活在凡事皆因種族和宗教分化而起的框框裡。我們不要把微小和瑣碎的課題放大,讓其成為爭執的的根源。
團結之路,道阻且長,我們要始終記得——馬來西亞獨立,不是要割裂種族之間的關係,而是要國家成為人民的避風港;馬來西亞民族,不是要主宰其他同胞的命運,而是要讓每個種族都找到歸宿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