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文艺春秋

|
发布: 9:01am 10/06/2022

日本

文艺春秋专栏

印尼

花样年华

郁达夫

伍燕翎

现代文学

【专栏.花样年华】伍燕翎/ 死在南方的郁达夫

作者:伍燕翎

4月,仲春,获一机缘,前往创价大学访学。两年疫情肆虐后重新出发,心中厚实的感动至今未散。在东京已近一个月,对首次东渡的我而言,这礼仪之邦还真让人心生喜悦与好感。然而,回顾历史的疮疤,却是沉重无比。这一刻,我是自然想起“死在南方”的来。

中国史上有两位作家对早期马华文学影响极大,分别是鲁迅和郁达夫。在方修的写作历程中,对两位作家着墨甚多,留有不少值得参考的篇章。郁达夫犹如传奇般出现在季风带的文学版图上,《死在南方》是小说家黄锦树多次有意重塑郁达夫的历史现场的其中一篇,流亡纪实读来离奇又真实,不断复制在小说家笔下,勾画出一代文人的流动身影。

ADVERTISEMENT

郁达夫于二战前的1938年抵达新加坡负责编辑《星洲日报》副刊,他对当时华人社会的文教工作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其人其事仍为后人所记挂。近年来就有两篇好读的文字。何国忠老师借用郁达夫诗句为题的〈不是逍遥范蠡舟〉,记述郁达夫和南洋结缘的始末和他留下的文化遗产;而尤擅细描人物的范俊奇有〈岁月如铅,少年初静〉一篇,从郁达夫爱“吃”这事儿上,牵出民国文人之间的可贵情谊,对郁达夫式的孤独与哀愁,多出了一份理解。

今日我恰身处东京,不免想起郁达夫与日本之间的因缘,他的文学生命起于日本东土,也于日寇手上终结自己的一生,唏嘘难免。17岁那年,郁达夫随长兄赴日留学,先是学习日语,后于1915年考进名古屋第八高校医学部,毕业后再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政治学。19世纪末,尽管中国在甲午战争输得一败涂地,马关条约更是严重辱国,但中国政府仍派遣大批青年前往日本学习,一如康有为提出“不妨以强敌为师资”,直接吸收和仿效强国先进之思想文化。

郁达夫在日本10年,特别是在文学素养上的培育,是他人生里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郭沫若、张资平、田汉、成仿吾等人,都是他留日时的好友,联手组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文学团体——创造社,也出版了同仁刊物。同班同学郭沫若在他遇难后写了一篇纪念文〈论郁达夫〉,追忆昔日同窗情谊,情真意切;对郁达夫的“浪漫”、“颓废”、“坦率”,似有领会说道:“我们是孤竹君之二子”,又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在那个百家争鸣各有主张的五四时期,这份情谊显得珍贵。

这位新文学大家抵达南洋之前已硕果累累。也许很多人知道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的开端,却不知道郁达夫于1921年出版的《沉沦》其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短篇小说集,其中所收集的〈沉沦〉和〈春风沉醉的晚上〉应为不少马来西亚青年所熟悉。印象中,后者还曾列为华文科官方考试的读本。《沉沦》出版,郁达夫正值二五年华,比起鲁迅37岁写下《狂人日记》,其才情早露许多。1932年,他的中篇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出版,据说仅用了10天火速完稿,透露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控诉。今日看来,这些积累有意无意为我们诠释他“死在南方”铺垫了一些脚注。

让人心碎的是,这位中国现代作家最后惨死异乡,尸骨不明。文献所示,1945年8月29日,如往常一样,郁达夫在饭后坐在客厅里和友人聊天,忽而来了一个青年敲门把他叫出去,他跟家人交代一声说有事出去一下,结果这一下,却换来永无止尽的等待,郁达夫再没有回来。出门时的郁达夫还穿着睡衣,拖着木屐,所有的历史资料读成了小说。第二天,他和印尼妻子何丽的女儿郁美兰出世,同时留下仅周岁的儿子。直到日本学者铃木正夫宣称,“达夫被日本宪兵所杀害变成了确定性的事实”,谜一样的死因总算盖棺定论,而那些参与的宪兵畏罪离队,随着日本投降,案件也就不了了之。

我坐在东京创价大学宿舍内读着这些文字,想起这个月初到人生地不熟的环境,日本朋友细声柔语地给我指引,实无法想像,隐身在历史背后诸多残酷的事实。战争无情,但人心是热血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