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膨狂魔折騰下,新創企業必須財務控制上做好本分,維持健康現金流,減少補貼、提升服務素質,公司才能繼續經營下去。
ADVERTISEMENT
上週著名新創企業Kaodim無預警停止營業,該公司大馬、新加坡、印尼以及菲律賓的業務將在7月1日後停止營運。
若有關注新創企業生態圈,相信大家都對kaodim並不陌生。該公司創立於2014年,由兩位律師鍾飛宇和傑菲裡張所創辦。該公司創辦人表示,因為疫情、勞力短缺和通膨等因素,讓公司經營條件變得嚴峻,進而選擇終止營運。
Kaodim在過去8年以來,一共向市場籌獲了1760萬美元(約7744萬令吉)的資金,當中有來自硅谷的500 Startup以及新加坡KK fund等著名風險投資機構.
實際上,Kaodim的商業模式是媒合家居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為後者提供諸如:家居清潔、冷氣維修、設備維護或搬家等服務。在訂單完成後,家居服務提供者,必須付給Kaodim佣金。
根據其顧客在論壇和其臉書上評價,該平臺服務模式,很難讓該公司擁有足夠多的回頭客,許多客戶在完成第一次的交易後,就會選擇直接和師傅留下電話,日後雙方都不會在使用該平臺服務。
另外,由於營運成本較高以及必須給予佣金關係,該平臺服務提供者收費也較市場一般收費來得高,這也進一步減少消費者使用該平臺意願。
個人以為,過去一些直接面向消費者(B to C)消費型新創企業,如新加坡GRAB、印尼GOTO、甚至大馬第一家獨角獸Carsome,在尚未盈利情況下,成功用錢搶市佔率的模式,這已經確定不適用於現在的情況。
由於美國升息原因,在過去幾乎是免費的資本,也開始變得昂貴起來,風險基金手上的“彈藥”也開始減少,這讓新創企業籌資過程也變得更為困難。
在大型風投基金變得越發謹慎的當兒,小型風險基金都有種準備撿便宜貨心態。如果公司沒有獲利能力,不是估值被壓價,就是完全籌不到資金。
個人相信接下來一年經營環境只會更加困難,世界銀行也認為類似1970年滯漲事件會再度重演。新創企業精簡人手也是預料之中。
公司領導必須弄清楚自己的“賽道”,如果生意不好,在仔細檢查公司經營方式後,如果依舊沒有改善,那可能你必須考慮是否轉換“賽道”。
一家公司成立後,若要永續經營,盈利是經營者最基本義務。過去在市場資金充足的情況下,新創企業向市場籌錢相對容易,某些公司也就忘了這一點。
在通膨狂魔折騰下,新創企業必須財務控制上做好本分,維持健康現金流,減少補貼、提升服務素質,公司才能繼續經營下去。
但我也不意外,接下來會出現越來越多像Kaodim一樣經營不下去公司。在募資環境艱鉅的情況下,公司又面臨嚴重虧損,可能終止營運,擇日再戰江湖,才是最好選擇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