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华校造成种族分裂?那只是极端政客为了捞取选票而发出的无谓言论罢了!
许多友族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入华校,为的不只是华文、华语的经济价值,更多是因为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且多元化,还有华校校园文化的包容性。
ADVERTISEMENT
位于雪州乌鲁雪兰莪的龙邦华小,全校学生区区百余人,但在校长的精心策划及学校董家协鼎力支持下,为师生办了一场“开斋节园游会”,让师生通过制作及烧烤竹筒饭,体验马来同胞欢庆开斋节的喜悦,上一堂文化交流课。
吴国顺:了解各族文化促进和谐
龙邦华小校长吴国顺披露,举办竹筒饭烧制活动,主要是配合开斋节,让学生更深一层了解各族之间的文化与习俗。
他希望,通过了解各族文化的差异,可以减少种族之间的误会,也能促进各族和谐的关系。
据知,龙邦华小董家协对于该项活动大力支持,家教协会主席卢尚毅也义不容辞,联系上该区的国会议员赞助经费,解决校方在金钱上的烦恼。
潘青山:龙邦华小如大家庭
同时,该校董事长潘青山表示,龙邦华小虽然师生不多,但一直以来都致力提升种族亲善和谐,并通过节庆活动促进彼此之间的密切关系。
“龙邦华小犹如一个大家庭,家人之间不分彼此,互助友爱,一切以学校为重,以龙邦人为傲。”
在这次活动中,校内的巫裔老师、巫裔警卫、巫裔行政助理和几名华人老师帮忙指导学生制作竹筒饭;学生首次动手将白白的糯米装进瘦瘦竹筒里,举止小心翼翼,充满新鲜感。
刚于去年退休的学前班助理南拉,也亲自下厨烹煮,并报效全校师生爱心仁当鸡,让大家在大快朵颐之余,心中满是幸福感。
吴国顺:学生上了堂文化课
校长吴国顺也指出,学生除了做竹筒饭,也在班上做手工,一、二、三年级学生设计青包,四、五、六年级学生制作灯笼。
这次,学生对马来民族文化的新体验,无不啧啧称奇,简直上了一堂文化课。
他补充,更难得的是,龙邦华小有个优良“传统”,每逢华人农历新年,华族老师会出钱请各族同事吃一餐;在马来人庆祝开斋节的时候,马来教职员也请大家吃一顿。
“所以,当日除了竹筒饭,我们全体教职员还吃到由巫裔教职员请吃的开斋节大餐,很幸福哦!”
此外,今年的一年级马来家长也派发青包给所有一年级学生;二年级家长则请二年级学生吃糕饼,大家不分你我,和睦融融。
李馷杺:新体验孩子很开心
另外,家长李馷杺受访时指出,孩子黄展靖放学时眉飞眼笑地告诉她,今天吃了很美味的竹筒饭和咖哩鸡,还亲自把糯米装进竹筒里,看校长、老师烧竹筒饭。
“很多老师拍他穿马来传统男装的照片,他也在制作马来青包比赛得到第二名,特别开心,觉得好玩。”
李馷杺说,孩子对上学有了不同且更好的体验和想法。这次活动,给孩子带来了学习刺激,包括视觉、触觉、听觉、臭觉及味觉的五种刺激感,这些体验都深深印在他脑海里。
“比起课堂上只听老师讲述的方式学习,我更爱开斋节活动这样的学习方式,最重要孩子很开心!很感激校长、副校长、老师及董家协的付出,给孩子创造了美好的又有趣的学习经验。”
苏碧冬:学生从中学会珍惜食物
较早前,老师苏碧冬亦表示,孩子通过制作竹筒饭活动,终于可以真正了解到从准备材料、浸泡糯米、勺糯米进入竹筒,再到用柴火烧烤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不简单。
“这次的活动,让他们有机会亲自动手参与制作,而非纸上谈兵,吃起竹筒饭的时候,也觉得特别美味,从而珍惜食物。”
学生:制竹筒饭有趣富意义
六年级的学生受访时都很兴奋;其中吴宇恬表示,活动不仅让她了解马来同胞的习俗,还能品尝到马来传统美食,也明白烤竹筒饭需要大约4至5个小时,是很好的体验。
学生黄舜琳也感谢,学校教职员工教导制作竹筒饭,从而了解到原来制作竹筒饭的过程很耗时。
学生陈芓萱和李健宁异口同声地表示,这项活动生动有趣又深富意义,让她们学会制作竹筒饭,还品尝到竹筒饭的美味,希望校方往后多办类似的活动,让学生以特别的方式学习。
5年级学生王健铭称,制作竹筒饭活动结束后,感到开心又有成就感。学会如何制作穆斯林的传统食物–竹筒饭,非常有满足感。
学生陈泓睿和郭迅滔也说,学校举办了很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了解友族的文化及习俗,也学会如何制作竹筒饭和安全生火,增长知识。
学生吴萱敏则指出,制作竹筒饭很辛苦,能让老师吃到她亲手做的竹筒饭,觉得很有成就感。
活动在大家一致赞好的情况下圆满落幕,并且也希望能每年续办,促进各族文化尊重,文明交融。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