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華校造成種族分裂?那只是極端政客為了撈取選票而發出的無謂言論罷了!
許多友族家長選擇把孩子送入華校,為的不只是華文、華語的經濟價值,更多是因為中華文化歷史悠久且多元化,還有華校校園文化的包容性。
ADVERTISEMENT
位於雪州烏魯雪蘭莪的龍邦華小,全校學生區區百餘人,但在校長的精心策劃及學校董家協鼎力支持下,為師生辦了一場“開齋節園遊會”,讓師生通過製作及燒烤竹筒飯,體驗馬來同胞歡慶開齋節的喜悅,上一堂文化交流課。
吳國順:瞭解各族文化促進和諧
龍邦華小校長吳國順披露,舉辦竹筒飯燒製活動,主要是配合開齋節,讓學生更深一層瞭解各族之間的文化與習俗。
他希望,通過了解各族文化的差異,可以減少種族之間的誤會,也能促進各族和諧的關係。
據知,龍邦華小董家協對於該項活動大力支持,家教協會主席盧尚毅也義不容辭,聯繫上該區的國會議員贊助經費,解決校方在金錢上的煩惱。
潘青山:龍邦華小如大家庭
同時,該校董事長潘青山表示,龍邦華小雖然師生不多,但一直以來都致力提升種族親善和諧,並通過節慶活動促進彼此之間的密切關係。
“龍邦華小猶如一個大家庭,家人之間不分彼此,互助友愛,一切以學校為重,以龍邦人為傲。”
在這次活動中,校內的巫裔老師、巫裔警衛、巫裔行政助理和幾名華人老師幫忙指導學生製作竹筒飯;學生首次動手將白白的糯米裝進瘦瘦竹筒裡,舉止小心翼翼,充滿新鮮感。
剛於去年退休的學前班助理南拉,也親自下廚烹煮,並報效全校師生愛心仁當雞,讓大家在大快朵頤之餘,心中滿是幸福感。
吳國順:學生上了堂文化課
校長吳國順也指出,學生除了做竹筒飯,也在班上做手工,一、二、三年級學生設計青包,四、五、六年級學生製作燈籠。
這次,學生對馬來民族文化的新體驗,無不嘖嘖稱奇,簡直上了一堂文化課。
他補充,更難得的是,龍邦華小有個優良“傳統”,每逢華人農曆新年,華族老師會出錢請各族同事吃一餐;在馬來人慶祝開齋節的時候,馬來教職員也請大家吃一頓。
“所以,當日除了竹筒飯,我們全體教職員還吃到由巫裔教職員請吃的開齋節大餐,很幸福哦!”
此外,今年的一年級馬來家長也派發青包給所有一年級學生;二年級家長則請二年級學生吃糕餅,大家不分你我,和睦融融。
李馷杺:新體驗孩子很開心
另外,家長李馷杺受訪時指出,孩子黃展靖放學時眉飛眼笑地告訴她,今天吃了很美味的竹筒飯和咖哩雞,還親自把糯米裝進竹筒裡,看校長、老師燒竹筒飯。
“很多老師拍他穿馬來傳統男裝的照片,他也在製作馬來青包比賽得到第二名,特別開心,覺得好玩。”
李馷杺說,孩子對上學有了不同且更好的體驗和想法。這次活動,給孩子帶來了學習刺激,包括視覺、觸覺、聽覺、臭覺及味覺的五種刺激感,這些體驗都深深印在他腦海裡。
“比起課堂上只聽老師講述的方式學習,我更愛開齋節活動這樣的學習方式,最重要孩子很開心!很感激校長、副校長、老師及董家協的付出,給孩子創造了美好的又有趣的學習經驗。”
蘇碧冬:學生從中學會珍惜食物
較早前,老師蘇碧冬亦表示,孩子通過製作竹筒飯活動,終於可以真正瞭解到從準備材料、浸泡糯米、勺糯米進入竹筒,再到用柴火燒烤的每一個過程都是不簡單。
“這次的活動,讓他們有機會親自動手參與制作,而非紙上談兵,吃起竹筒飯的時候,也覺得特別美味,從而珍惜食物。”
學生:制竹筒飯有趣富意義
六年級的學生受訪時都很興奮;其中吳宇恬表示,活動不僅讓她瞭解馬來同胞的習俗,還能品嚐到馬來傳統美食,也明白烤竹筒飯需要大約4至5個小時,是很好的體驗。
學生黃舜琳也感謝,學校教職員工教導製作竹筒飯,從而瞭解到原來製作竹筒飯的過程很耗時。
學生陳芓萱和李健寧異口同聲地表示,這項活動生動有趣又深富意義,讓她們學會製作竹筒飯,還品嚐到竹筒飯的美味,希望校方往後多辦類似的活動,讓學生以特別的方式學習。
5年級學生王健銘稱,製作竹筒飯活動結束後,感到開心又有成就感。學會如何製作穆斯林的傳統食物–竹筒飯,非常有滿足感。
學生陳泓睿和郭迅滔也說,學校舉辦了很有意義的活動,讓他們瞭解友族的文化及習俗,也學會如何製作竹筒飯和安全生火,增長知識。
學生吳萱敏則指出,製作竹筒飯很辛苦,能讓老師吃到她親手做的竹筒飯,覺得很有成就感。
活動在大家一致贊好的情況下圓滿落幕,並且也希望能每年續辦,促進各族文化尊重,文明交融。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