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治理与政治研究中心(Cent-GPS)一项研究调查显示,2050年我国有9个州属将会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这9个州属分别是玻璃市、吉打、槟城、霹雳、森美兰、登嘉楼、彭亨、吉兰丹以及砂拉越。
而距离2050年已经不到30年,政府有着什么样的对策,目前仍看不出丝毫蛛丝马迹。
ADVERTISEMENT
我们无法参与城市规划、国家规划,但可以提前为越来越频密的极端天气做好准备,确保自己和家人能在紧急时刻尽可能活到最后等来救援。
2021年底,雪兰莪州的大水灾令人心有余悸,然后意识到灾难临头时,我们竟措手不及,不知该如何是好。
要带什么逃?怎么逃?逃到哪儿?我们对上述问题一无所知。
而随着气候变迁的到来,极端天气将会持续上演,当大水灾、地震,甚至战争来袭时,我们应该怎么做?逃难时,该怎么准备些什么?
马来西亚职业安全与健康委员会(MSOSH,Malaysian Society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委员沈俐敏指出,实际上我国官方没有给予人民一套应对灾难的完整指南,但大马气象局曾经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过一则贴文,建议民众准备的逃生包里应该具备的物品:
1.重要文件
我国天灾大多是土崩、水灾,以及地震引发的海啸,所以逃生包的材质一定要防水,比如游泳包,可根据家里人口多少决定尺寸。
报生纸等身分证明的重要文件,要装进额外的防水袋里以策安全。
2.鞋子及换洗衣物
沈俐敏提及,鞋子应以方便移动的为主,比如轻便的球鞋,而衣服则是逃到安全的地方,具备休憩条件后可以换洗。
3.用电池的手电筒
逃难的时候,很难找到充电插座,电池不需先放进手电筒,每隔3个月就要检查一次是否还有电。
4.口哨
沈俐敏强调“口哨”非常重要,当我们身处救援人员的视野之外时,用力吹口哨就能引起注意,尤其是老人和小孩。
5.饮用水
国外的标准是1加仑,即4.5公升。沈俐敏的建议是,逃难时的饮水量可能不多,每个人可以带1公升至3公升的水,目的是维持生命,不要用来洗涤东西。
6.可长期储存的食品
比如容易打开的罐头、婴儿食品等等,后者适合儿童和老人食用。
7.盥洗用品
假设逃到有水源、电源的地方就能梳洗。
8.药物
除了个人的特定药物,一般应付发烧、腹泻、止痛的药物也要备齐。尤其是家中的老人,可能会有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等,那就要提前准备好。
9.移动电源
逃走时若来得及携带智能手机,移动电源必不可少。
10.老式的手机
沈俐敏指出,外国的逃难手册里一般会建议人们在逃生包里放一部老式的非智能手机。
“我一直都保留以前用过的诺基亚。旧手机的待机时间很长,如果幸运的话,能买到该款手机的电池更好,多一块电池有备无患。”
欸?可是许多智能手机的Sim卡尺寸甚至都跟老式手机不匹配,到时候怎么用?
“你逃难的时候根本来不及带Sim卡,重点是:没有Sim卡也能打112以及999求救。”
她强调,手机即使在没有信号、没有Sim卡的情况下都能拨打112。
112是全球通用的求救号码,只要是从手机拨出的,他们自然会转接到你所在位置或国家的紧急服务中心。
11. 现金
尽管现在是无现金时代,许多人开始习惯无现金交易,但是在紧急时刻比如天灾,手机电源和信号可能缺失的情况下,传统的现金往往是最靠谱的。
那要准备多少钱才合适呢?
沈俐敏说:“人均200令吉至300令吉就已经足够。”
12.迷你音机
这应该是救生包里应具备的物品中比较少见的东西。迷你收音机的功用是让你无论身处在哪个地点,依然能靠它获得资讯。
如果遭遇土崩,你被埋在里面,但是侥幸生存下来,被困在一个空间里,就能通过它得到消息。不过,沈俐敏补充道,若你已准备了旧式手机,就可以拨打112求救了。
13.备用眼镜
建议所有佩戴眼镜的人士,逃生包里应多备一副眼镜,尽管国外一些指南会建议携带隐形眼镜,但根据我国情况而言,可能不太适用。
“我国经常面对山泥倾泻的问题,当受困其中,隐形眼镜怎么洗、怎么戴呢?我自己随身携带一副眼镜,还有一副在车里。”因此,将旧眼镜放进逃生包里,在关键时刻,至少不是“全盲”状态。
14.紧急联系卡
给每位家庭成员,包括自己配备一张紧急联系卡,卡上应具备姓名、地址、联系人、血型、敏感药物或食物等个人信息。若有慢性病患者,可写上最靠近的医院地址,甚至主治医生的名字和联系方式,万一路上失散,碰到好心路人,就可以送他到医院。
万一你当时神志不清,路人将你送入医院,医疗人员就能根据卡上的信息及时施救。”
15.生理用品
女性可携带几片卫生棉以备不时之需,假设家里有婴幼儿,也得准备数片纸尿布。
16.纸质地图
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情况下,纸质地图就变得很重要。
主要是涵盖你所在位置的范围就好,比如住家附近有什么地方、有哪些路线诸如此类。
相关报道: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