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由於“鬧雞荒”以及其他因素,首相上個月宣佈,從6月1日起,大馬將每個月停止出口360萬隻雞,直至雞價和生產恢復穩定為止……對餐餐“無雞不歡”的人來說,簡直晴天霹靂:萬一吃不到雞,該怎麼辦?不要緊,我們還可以“讀”雞!冒著被人罵“攞景定系贈興”,本期【讀家說書】趁“雞”說雞,不管那麼多了。
唉,先嘆口氣……雞乃我國最重要和最普遍的肉類蛋白質來源,前陣子供不應求,鬧“雞”荒。馬幣疲弱,進口飼料成本過高,小雞吃得少,來不及長大,導致國內雞肉供不應求,情況嚴重到威脅糧食安全,停止出口。(糧食安全指能夠穩定地讓所有人取得足夠食物的狀態。)
ADVERTISEMENT
在吃不起雞肉,快要沒雞吃的時候,隨手搜索了有關“雞”的書籍,沒料到還真不少。非常時刻,來視吃雞。
◢對動物的凝視與迷戀
臺灣李盈瑩所著《養雞時代》副題為“21則你吃過雞,卻不瞭解的冷知識”。她在序中就坦誠布公,冷知識是那些美麗而無用的事物。而她還是想寫,那是出於對一種動物的凝視與迷戀。從臺北遷居到宜蘭後,作者在自家旁邊空地養起了雞。她寫雞就如寫寵物,有許多細膩的觀察與親密互動,還有生物學解釋。
例如,寫天生夜盲的雞,她描繪了黃昏與黑夜交替的時刻,雞隻開始露出不安氣氛,紛紛躍上雞舍準備入睡。農村老一輩以閩南語喚作“雞盲”,這也是為什麼偷雞者會趁晚上行竊。或飼主有時在白天抓不到某隻雞,也會趁夜晚雞群毫無防備的時刻去抓選。雞的夜視力不佳,是因為它們的眼球只有“視錐細胞”,沒有在暗處起作用的“視杆細胞”。
李盈瑩透露,最初養雞的動機,是希望透過自身的勞動換來新鮮雞蛋。開始飼養後,不管是雞舍、飼料、生長等問題她都一一向前輩和學者請教,也收入書中。她自白,先前養的雞最終都吃進肚子了。聽者無不展現出吃驚的模樣,彷彿眼前是個會將愛人吃掉的魔物。
幾經調適,作者回答,“如果只因為我的雞特別可愛就不吃它,然後跑去市面上購買其他因我而死的生命,那麼最初養雞的意義究竟何在?”
李盈瑩的另一本文集《與地共生、給雞唱歌》除了寫雞,也寫自己隱居田園的生活。“如果可以的話,我想向世人展現,人們是可以把自己的物質慾望降得很低很低,仰賴很少的金錢,過很自然的生活。”
關於吃自己養的雞,田文社社長Over在推薦序寫,“她自己養雞,親自拜託人把雞殺掉,然後把心愛的雞變成的肉吃進身體裡。這中間把自己的心思跟掙扎攤開來檢視,一一的理好、想好,感覺到她不想含含糊糊地對待吃掉另一個生命這件事情。”
◢地位遠不及貓狗
安德魯·勞勒的《雞冠天下》副題為“一部自然史,雞如何壯闊世界,和人類共創文明”,內容綜合考古學、生物學、人類學和歷史。作者拜訪鬥雞場、實驗室、養雞場和農村等現場,從雞的裡裡外外連結人的大歷史,可說是“雞”的百科全書。
雞是人類密不可分的動物,但地位遠遠不及寵物貓狗。雞是人類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卻最常被忽視。通常是發生禽流感撲殺雞隻、鬧“雞”荒的時候,人們才會想起它的重要。例如,2012年墨西哥大量撲殺病雞,同年開羅因雞肉價高助長埃及革命,社會真的不能沒有雞。
作者寫,雞雖然飛不太起來,但藉由國際貿易,成了世界上最會遷徙的鳥類。可是全球有一個國家跟一片大陸找不到雞。梵蒂岡國土太小沒有空地可以養雞,所以雞肉都是從羅馬的市場買來的。
南極大陸不能有活雞 。每年慶祝新年時,南極點上的阿蒙森—斯科特科學考察站(Amundsen-Scott Station)都會準備烤雞翅,但為了保護企鵝免於罹患疾病,管理這片南方大陸的國際條約規定,生禽及未經處理的禽肉禁止輸入到南極。即便如此,大多數的皇帝企鵝雛鳥還是暴露在常見的雞源病毒之下。
除了政治、經濟,作者還舉例語言,也能看到雞的蹤影。例如英文的cocky(趾高氣昂)、chicken out(臨陣退縮)、 henpecked(妻管嚴)等。人類真的是與雞同行啊。
◢櫥窗放全雞,一點不稀奇
日本鳥類學家川上和人所著《雞肉以上,鳥學未滿》,副題開宗明義:最好的鳥類研究室就在你家的餐桌上,“我們真的是名副其實、徹頭徹尾地熟知家雞。”
他打趣寫,只要在肉鋪看一下,就能夠看到從內臟到腳為止的各種部位。哇,好像當成解剖課那樣,雞從裡到外都暴露給市井小民;在櫥窗中放著一隻只全雞也一點都不稀奇。“在餐盤和醬汁之間夾雜著的,是鳥類學的教科書。”還真是如此,我們很少看到店面出現或販賣全豬或全牛。牛肉和豬肉只能像零件,依照部位一塊塊販賣。
內容或許和《雞冠天下》類似,不過《雞肉以上,鳥學未滿》更著重融合日本文化,而且以雞的部位分開來談,再按段落主題連結到鳥類構造、生理特徵,甚至演化的歷史。鳥類學家寫雞,更偏向從生物學角度出發。
◢抗生素影響生活
相比起來,美國記者瑪琳·麥肯納(Maryn McKenna)寫的《大危雞》非常嚴肅,談論的是“抗生素如何造就現代畜牧工廠,改變全球飲食方式?”作者擅長公共衛生、全球健康和食品政策議題,而《大危雞》揭發了抗生素的使用如何催生工業化飼養方式,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自上個世紀中葉,抗生素助長了養雞業的發展,使雞肉從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變成每個人天天都能獲取的蛋白質。但這樣的急速成長也帶來了重大危機,在飼養的過程中,抗生素抗藥性也悄悄滋長,導致疫情暴發時愈來愈難治療。這樣的後果不論對農業、對人的健康,還是對現代醫療,都是毀滅性的打擊。
麥肯納走訪產業現場,從德馬瓦半島的美國最早養雞場、發明雞塊但無甚名氣的實驗室,到現代工廠式畜牧場。從而可以看到,養雞史不只關乎人們吃了什麼,也關乎政治、經濟和文化。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