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幾本較“硬”的書之後,為尋求“解脫”,又拿起散文。沒有任何遲疑,直接翻開柯裕棻的《浮生草》,這是她2012年的散文集。常年致力於書評,並研究臺灣女性散文的張瑞芬博士曾評論:2012年臺灣最佳抒情散文便是《浮生草》。
ADVERTISEMENT
因為先前看了2013年的《洪荒三疊》,所以讀她的書註定得倒著往回細嚼。她的文字,的確可細嚼,就如上一本有同樣豐富的感官轉化修辭手法,卻又幹淨充沛。乾淨是指行文用字簡潔,充沛是指其內容意念的深與實。書寫範圍不大,一樣是都會,甚至更小,小到巷弄、小鋪子、小地攤裡去。在咖啡館在公車上,對瑣碎小事小市民細細的觀察,加上敏感的內心想像風景,對愛情、慾望、社會等的許多單純想法就這樣隱約或明顯地透露出來,感情真摯勇敢,宛如初生之犢才有的袒露的勇敢。但她留下的提問和懸念,會讓你也輕輕的,輕輕敲動自己的內在。
發現柯裕棻常用“黑洞”意象,這是向內探索探求的想像。它到達的生命本質,容易讓人悲傷,比如孤單,比如無常。這讓我讀著讀著,就開始眼神空晃,有什麼被牽動而流竄全身似的。當然,也有像春日午後甜膩蛋糕入口,輕輕一笑,便雲淡風輕的景色。輕重的拿捏,在她的文章裡安排得很妥當。或許她沒有特意安排,是自然的流曳。若是,便讓我更加喜歡。
為何要虛擲時光?
不過,這本書有幾篇特別談到了她為什麼書寫與閱讀。作者身在以社會科學為主流的傳播學術圈,需要花大量時間教學及寫論文。但為什麼仍舊寫作,不好好寫研究報告,盡做些讓人覺得虛擲時光的創作?
“我非常明白一個研究生在大量讀書思索的狀況之下會產生寫作的慾望,這是一個人在面對內在的激盪和革變的時候需要處理的能量,是自我轉變的時候產生的對話與訴說。這種思索的能量未必能成功轉化為論文,但是寫作可以讓這種對話的渴求得到釋放和整理……”
“在一個寫作者的眼裡,這些擠壓拉扯碰撞著的力量,直接或間接地形成文化的夾層,夾處其間,一個人明確感覺自己成為異類,成為他人眼中不可解之人。這種無處安歇的他方使人必須保持警醒,看清周遭環境,時時感知格格不入的差異,這樣的人無法只是聽話,聽話意指沉默屈從,寫作者使更多對話的能量和慾望從這種邊緣狀態中產生。”
不知道從這兩段中,你有沒有看見閱讀與寫作的關係,遊離在人事中的必須?這幾篇寫得很理智,卻讓我哭得蹲在浴室不想起來。彷彿擊中要害,我也不明白為什麼。能為大家介紹一本好書,是開心的。如眼前燦亮的晨光,渾厚有力的鳥啼。都充滿力量。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