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佛庙宇文化》由号外周报出版,其报道区域以新山、古来、居銮、峇株巴辖及麻坡为主轴。
ADVERTISEMENT
读其书可知,庙宇约可分为三大类,即华团型、神务型及复合型。所谓华团型,是指“以宗教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社团性庙宇”。这些庙宇除日常宫务以外,也相当重视社区发展,譬如成立幼儿园等等。
而远近驰名的柔佛古庙亦于2006年设立“柔佛古庙文物室”,积极收藏文物史迹。可见这些庙宇除上香膜拜以外,也兼具华团特征,尤其致力于文教活动。
神务型则是“指点善信迷津”的宫观。这些庙宇大多以“乩童”为核心,而且大多有神迹记载,并且留下不少轶事。
如比较华团型庙宇报道的话,类似记载的确不多。至于复合型,大抵指兼具华团特色及神务事宜的庙宇。若士姑来天后宫设立文康活动同时,也备有虎爷诞等祭祀仪式。而扶乩起家的新山善南寺,其实亦组建各类文康活动。
由此观之,这类庙宇同时拥有社团及神务特色。惟应说明的是,三类庙宇其实也会因时局挑战调整方向。像是神务型庙宇,极可能逐渐发展成华团型庙宇;而华团型庙宇,或许会慢慢转变成复合型庙宇。
另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报道的庙宇大多有修建记录。譬如上文提及的士姑来天后宫,就于1978年扩建基本设施。而士乃三山古庙理事会,亦打算购置土地重建新庙。惟如此记叙,不免令人联想起2020年翠美古庙重修事件。据说当时翠美古庙理事会有意筹款“重建古庙”。根据报道,其“重建的意思是,拆建整个建筑主体,就地重盖一座新庙”。因此当时不少学者呼吁,期望理事会暂缓工程。
然比较而而论,其实可以发现学者及理事会观念之歧义。毕竟前者乃以保护文物古迹为焦点,认为不应磨灭历史痕迹;而后者则认为“神明应住在更好更大的建筑”,破破烂烂的旧庙意味“善信不尊重神明”。凡此案例说明,双方应加强沟通才是。
在诸多报道里头,乌鲁地南公子爷庙最值得关注。当地居民口述,公子爷原是海南书生。后因功名不成,乃南下谋生。但南洋燥热瘴气靡靡,未几便撤手西归。然其英魂不息,常协助村人解难。为感念其恩惠,遂建庙祭祀。
这里不仅可以看出侨民守望相助的精神,也同时见证民间信仰之诞生。又按报道记载,该庙宇设计古典雅致,尤其神明出游的龙椅更具价值。可惜“在大马的国土上,这类小规模庙宇已越来越少见到”。而公子庙能辗转迄今,确已相当难得了……
作为一本研究庙宇的入门书册,这部作品亦可谓当之无愧了,毕竟其资料详实插图精美。衷心希望我国能够出版更多类似刊物。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