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佛廟宇文化》由號外週報出版,其報道區域以新山、古來、居鑾、峇株巴轄及麻坡為主軸。
ADVERTISEMENT
讀其書可知,廟宇約可分為三大類,即華團型、神務型及複合型。所謂華團型,是指“以宗教為紐帶建立起來的社團性廟宇”。這些廟宇除日常宮務以外,也相當重視社區發展,譬如成立幼兒園等等。
而遠近馳名的柔佛古廟亦於2006年設立“柔佛古廟文物室”,積極收藏文物史蹟。可見這些廟宇除上香膜拜以外,也兼具華團特徵,尤其致力於文教活動。
神務型則是“指點善信迷津”的宮觀。這些廟宇大多以“乩童”為核心,而且大多有神蹟記載,並且留下不少軼事。
如比較華團型廟宇報道的話,類似記載的確不多。至於複合型,大抵指兼具華團特色及神務事宜的廟宇。若士姑來天后宮設立文康活動同時,也備有虎爺誕等祭祀儀式。而扶乩起家的新山善南寺,其實亦組建各類文康活動。
由此觀之,這類廟宇同時擁有社團及神務特色。惟應說明的是,三類廟宇其實也會因時局挑戰調整方向。像是神務型廟宇,極可能逐漸發展成華團型廟宇;而華團型廟宇,或許會慢慢轉變成複合型廟宇。
另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報道的廟宇大多有修建記錄。譬如上文提及的士姑來天后宮,就於1978年擴建基本設施。而士乃三山古廟理事會,亦打算購置土地重建新廟。惟如此記敘,不免令人聯想起2020年翠美古廟重修事件。據說當時翠美古廟理事會有意籌款“重建古廟”。根據報道,其“重建的意思是,拆建整個建築主體,就地重蓋一座新廟”。因此當時不少學者呼籲,期望理事會暫緩工程。
然比較而而論,其實可以發現學者及理事會觀念之歧義。畢竟前者乃以保護文物古蹟為焦點,認為不應磨滅歷史痕跡;而後者則認為“神明應住在更好更大的建築”,破破爛爛的舊廟意味“善信不尊重神明”。凡此案例說明,雙方應加強溝通才是。
在諸多報道里頭,烏魯地南公子爺廟最值得關注。當地居民口述,公子爺原是海南書生。後因功名不成,乃南下謀生。但南洋燥熱瘴氣靡靡,未幾便撤手西歸。然其英魂不息,常協助村人解難。為感念其恩惠,遂建廟祭祀。
這裡不僅可以看出僑民守望相助的精神,也同時見證民間信仰之誕生。又按報道記載,該廟宇設計古典雅緻,尤其神明出遊的龍椅更具價值。可惜“在大馬的國土上,這類小規模廟宇已越來越少見到”。而公子廟能輾轉迄今,確已相當難得了……
作為一本研究廟宇的入門書冊,這部作品亦可謂當之無愧了,畢竟其資料詳實插圖精美。衷心希望我國能夠出版更多類似刊物。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