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因雙親是膠工,我們一家都住在園丘內的員工宿舍。父親在年輕時曾上過以福建方言教導的夜學,再加上自修,中文也具一定造詣。我在唸小學時因常聽到父親談論政治和華教課題,耳濡目染下,漸漸養成了閱報習慣。當年家裡經濟不許可,沒訂購報紙。故此,園丘內唯一的雜貨店(也兼賣冷熱飲)所訂購的《星洲日報》,就成了喜歡閱報的華裔工友們的集聚處。
ADVERTISEMENT
80年,父親因病離世,家裡的經濟就靠母親一人獨撐。因常到上述雜貨店閱報,但卻沒購買飲料,難免令老闆不高興。擺出的臉色就是一種明示。有了數次經歷,沒理由不明白。回去告知“苦況”後,母親沉默了一會,忽然從口中衝出了那麼一句:“明天你若到雜貨店閱報,就告訴黃老闆,從下個月開始,麻煩他幫我們訂購一份《星洲日報》。”因母親理財有方,當年記簿子賒賬買雜貨都能在月杪還清;因此深獲黃老闆的信任。
此後,每天下午完成了學校功課後,我都會仔細閱報。在小學至中學這段學習歲月裡,我從報章的報道和文章中學到了很多新詞彙和寫作技巧。當年,我最喜歡閱讀的一欄就是社論了。報章編輯與主筆對各類課題的剖析,往往令我陶醉其中。我也經常跟母親分享報章的一些報道;母親有時就趁機提醒我一些做人的道理,也讓我意識到知識的重要。她常掛於口中的一句永春方言既是:“把書念好,改天也是你的。”
猶記得在唸預備班時,曾以“捕捉四腳蛇記”為題寫了一篇週記(寫下當時跟隨印裔鄰居到膠林捕捉蜥蜴的情景)而獲得華文老師的讚賞。經此一讚,也激起了本身的寫作興趣。爾後,我開始學人投稿了。起初,投寄報章的散文和雜文類文章往往“只沉不浮”,從未刊登。在心灰時,也不忘繼續閱讀書報,改善不足。果然,有一天,我的文章終在《星洲日報》的【星雲】版出現了。
多年以後,可能在思想上已逐漸成熟,就將投稿重心轉移到談論時事課題的時評。在大學時期,尤其在長假裡,我都會在國內數家中文報的言論版投稿,抒發己見;也可避免本身喜愛的方塊字掌握能力不進則退。畢業後,在國中執教,因教學工作繁重而擱筆了好長一段時間。兩年前從教學崗位退下後,心血來潮,重新在鍵盤上敲敲打打。承蒙某報編輯的厚愛,所電郵的大部分文章都有機會見報。就在一年前的某個早晨,接到該報編輯的來電,詢問我是否有興趣在有關報章的言論版開設時評專欄。這麼一通突如其來的電話,就給我提供了一個撰寫評論專欄的機會,真的始料不及。
母親已在6年前離開了。當年母親在非常艱難下所做出的無私奉獻與決定,已無需由我再為“母愛”多加詮釋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