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Macramé像是個治癒人心的東西,尤其現在做了6年,打結手法早已養成肌肉記憶,編織時,有時思緒會飄到別處,感覺很平靜。”
哈妮莎是本地一名Macramé繩編藝術家,除了製作小樣的植物盆栽、牆壁裝飾、布墊等,也結合其他工藝製成大型藝術裝置,為公共空間營造鮮豔自然的視覺面貌。
ADVERTISEMENT
也許,當你在逛著吉隆坡鬼仔巷、馬六甲河畔等地方,或出席某場婚禮時,也曾看過她的Macramé作品。
“打結”看似一個很普通的動作,卻在人類歷史脈絡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傳Macramé這個詞起源於阿拉伯語,是一種使用線繩來編結的古老編織工藝,最早可追溯到13世紀。19世紀大航海時期,水手們以Macramé編織法來製作瓶架、繩梯、吊床、方向盤套等,他們到各地不同的港口交易,Macramé工藝因此而傳播到其他國家。
來到現在,許多人將Macramé繩編工藝製成盆栽吊籃、婚禮或活動的藝術擺設、門簾、燈罩、吊椅、桌旗、衣服、包包、首飾等,包括野外求生時,也能運用繩編方法來應急,兼具美化裝飾和實用功能。只需繩子、剪刀、S形掛鉤等幾樣基本用具,用雙手重複地搭配不同的打結方法,就可製作出許多讓人讚歎的漂亮編織品。
自學繩編,從擺攤到開設工作室
採訪這天踏入哈妮莎(Suhaibatun Hanisah binti Johari)的家庭工作室,從庭院、客廳、小孩的遊戲房、廚房等,幾乎每個角落都掛著Macramé繩編作品,宛如層層山巒的牆壁掛飾、裹著翠綠盆栽的掛籃、用來裝飾花瓶的瓶罩等。
尤其是客廳擺放著漂亮的繩編躺椅,哈妮莎說,這是她媽媽家使用多年的舊椅子,因為年久,椅子布料早已損壞,只剩下木架,她以Macramé繩編方式重新編織椅墊椅背,讓椅子恢復正常功能,而且使用的繩子富有韌性,可承受100公斤左右的重量。
哈妮莎在2016年開始學習Macramé繩編。當時Macramé繩編在本地並不普遍,她最初是在Pinterest社交平臺接觸Macramé,美麗神奇的編織品,尤其是Macramé繩編的植物掛籃,瞬即引起她的好奇和興趣。
為了擺置家中許多的室內植物,她買了繩線,根據YouTube平臺上的教學視頻,動手製作她的第一個Macramé繩編作品——植物掛籃。
她笑說,雖然視頻僅30分鐘,看似很簡單,但她用幾乎一整天的時間來製作,雖然好不容易完成,當中的成就感引起她極大的興趣。此後她陸續製作了許多作品,不時分享到IG賬號上,並以Macramé編織品參與市集擺攤活動。
2016年7月,她為她妹妹製作了一個Macramé編織掛毯,作為婚禮的背景裝飾,營造浪漫唯美的氣氛 ,而這也是她第一次嘗試製作大型的Macramé作品,除了是對妹妹的祝福,也是對自己的挑戰,別具意義。
隨著收到越來越多的來信詢問,她開始製作更多的Macramé婚禮裝飾,也替顧客客制專屬的Macramé編織品,漸漸開啟了以Macramé編織手藝為生的生活,經營“Condimentstrings”工作室。
作品融入創意,考量便攜性
近幾年來,她曾經受到Urbanscapes、Oppo Malaysia等單位邀請,與其他的本地藝術家合作,完成大型藝術裝置,作品曾展示在吉隆坡鬼仔巷、雙威金字塔、馬六甲河畔等公共空間。為了營造不同視覺表現和帶出作品訊息,哈妮莎也會在Macramé繩編作品中增添創意,比如結合刺繡工藝、加入二手布料、為繩子染色等來製作大型的藝術裝置。
由於酷愛戶外活動,她的大部分Macramé繩編作品靈感來源於大自然風景,例如山巒的形狀、雲水的流動線條、日落的色調、彩虹般的雨絲等,藉由繩編來表達對大自然的讚歎和熱愛。
她表示,製作時會考慮作品的便攜性,是否容易拆組和方便攜帶,當一場活動結束後,這些裝置也不浪費,有的帶回家存放,有的送給好友,有的會拆解留待下次使用,延續裝置品的第二生命,不讓裝置品與“浪費”畫上等號。
繩編考驗耐性,從中學會堅持
在她看來,Macramé繩編在編織方面並不太難,最難的部分在於耐心,持續讓自己不斷前行。
她表示,雖然有預先畫好的設計圖,但真正編織時,每打一個結都會思考很多東西,不自覺地陷入糾結和疑惑,如同思維拉鋸戰。“當我在製作的時候,我會想,如果這樣做不好看會怎麼辦,尤其是面對大型作品。但另一股聲音就會說,都還沒完成,你怎麼知呢,繼續做吧。做完了,才發現其實很好看。”
面對生活中大小事情,或許會有退卻和放棄的一刻,但不堅持到最後,怎麼知道自己不行。透過每幅繩編作品,哈妮莎希望帶給自己和大眾一個信息,“相信自己,繼續往前走。”
相關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