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除境不忘心,聖人忘心不除境。”這是《五燈會元》裡頭一句話。“忘心”即去除分別之心。以自我為中心的執念越強,煩惱越多。強求世界圍繞自己轉動的思維損己不利人,有智慧的人選擇改變內心,不一定要隱居深山或遠離人群,改變思維比改變環境重要。
ADVERTISEMENT
白居易不少作風讓人看到忘心不除境的實踐,蘇軾失意時從他身上得到啟發。白居易在忠州所居之地名為東坡,留下詩作〈步東坡〉:“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東坡何所愛,愛此新成樹。”蘇軾愛其被貶官後的輕鬆和瀟灑。蘇軾在黃州自稱東坡居士,洪邁《容齋隨筆》說“其意蓋專慕樂天而然非東坡之名,偶爾暗合也。”另一位宋朝人周必大在《二老堂詩話》也有註解:“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於物無著,大略相似。謫居黃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於樂天忠州之作也。”
白居易將生活形態昇華成作品風格,喜怒哀樂盡在詩中。他經歷多、體驗多,詩作都是生命軌跡。他反覆強調的樂天知命、止足不辱等概念和本名“居易”及字號“樂天 ”緊密結合。白居易對極端或過激事物都自覺地保持距離。遇喜事不膨脹得意,遇悲事不慌張失措。
在不少人眼中,白居易比同時代文人幸福。“樂天知命”說易行難,若經歷不了考驗,“圓融”可能變成“狡猾”,“練達”成了“鄉愿”,“風雅”成了“媚俗”。白居易的詩作,見證對人生的摸索和肯定。他有強韌的意志力,能夠擺脫名利誘惑,取捨有道,在中唐黨爭的社會背景中,可以獨善其身,又能不喪失人格。
上天不會特別眷顧人,平穩或瀟灑,更多時候是相對的,正確的心態才是蘇軾願意成為其粉絲的因素。
白居易70歲辭太子少傅,決定不當官。他之前有4次因病辭官,家人沒有反對,大概知道他有復出的機會。第五次辭官垂垂老矣,復出機會微乎其微。親朋戚友不理解為何白居易主動放棄鐵飯碗,況且太子少傅是閒官,遊山玩水,吟詩喝酒,供他揮霍的時間不少。
有病無所謂,沒病更好
只是白居易意志堅定,依照唐朝法律,退休可享半薪。白居易卻遲遲沒有收到退休詔令,家人越來越著急,坐吃山空不是辦法。白居易的女婿同一時候病逝太原,女兒帶著孩子回來投靠白居易,經濟壓力更大了。
白居易決定賣地賣房維持開銷。是的,船到橋頭自然直,他的詩作看不出擔憂,只說親故比他更急,又風趣地說賣地得錢,一半為家庭開銷,另一半為買酒用。843年春天,朝廷批准白居易以“刑部尚書致仕”。致仕,即退休,意思是把官職退還給皇帝,白居易終於可以停止家人嘮叨。
白居易年輕時寫過〈秦中吟〉共10首的組詩,第五首為〈不致仕〉,嘲諷年老不肯退休者貪榮戀棧的心態。“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何乃貪榮者,斯言如不聞?可憐八九十,齒墜雙眸昏。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70歲本該退休,80歲卻還在朝堂,可能是為名,也可能是為利,也可能是擔憂子孫不再受到庇護,林林總總,白居易說“年高須告老,名遂合退身。”
思維退化,牙齒脫落,“傴僂入君門”的人還真不少。對比小白居易6歲的柳公權,就能看到白居易致仕的道德勇氣。唐朝當官者退休年齡有彈性。形象極好,品行端正的大書法家柳公權80歲依然留職,最後出醜,在慶典中將宣宗尊號唸錯,御史不放過他,《舊唐書》說他老而受辱,被“奪一季俸”。
“泉石磷磷聲似琴,閒眠靜聽洗塵心。莫輕兩片青苔石,一夜潺湲直萬金。”這首詩寫於841年白居易退休時,因朋友“以石相贈助成水聲”而作。泉石磷磷,發出琴般的旋律,一邊靜聽天籟,一邊洗清被世俗塵埃汙染的心,不知不覺入眠。不要輕視青苔石的作用,晝夜潺湲的流水聲響,是至高無上的貴重之物。一首詩傳達取捨的拿捏。我們內心有一方泉水,可惜因為痴愚頑固,讓汙濁或不需之物將泉水弄髒,潺湲有礙。
白居易雖然長壽,卻和病有緣,40歲後眼疾和他形影不離,60歲後聽力出現障礙,68歲因中風導致下半身不利落。寫此詩時幽默地說心淨者可以享受大自然旋律之奧妙。任心自運,來去無礙,快樂源自本心,有病無所謂,沒病更好,到了這個年齡,自然更加珍惜閒眠樂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