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訓錄取前必須進行的心理測試評估,是篩選適合成為教師者的有利工具還是阻礙的門檻,是個問號。
ADVERTISEMENT
教總主席前幾日說,他不贊成教育部規定師訓錄取必須進行心理評估測試,他認為這是導致師資缺乏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重新調整制度標準。這是他多年來在教育體制內根據觀察及所累積的經驗,對現況所持有的看法和給予教育部的建議。
實際上,除了教總主席這樣華教組織的領導,想要申請師訓課程的學生這樣的直接涉及者,也對申請師訓之前必須進行的心理評估測試,頗有微詞。一來是認為沒有太大的必要性,二來是認為此心理評估測試已失去意義。
怎麼說呢?學生認為沒有必要,主要是因為他們甚至在還沒開始修讀師訓課程之前,就要被心理測試定奪他們能不能成為師訓學生。這裡的第一層問題是,適合當教師的性格與特質,是在經過教師培訓之前就顯現出來,還是有者會在經過培訓後,才有了適合成為教師的傾向?
這或許是一道需要心理評估測試專家才能正確回答的問題,但就我個人而言,對某個行業的熱忱與尊重,甚至是自己是否真的感興趣,很多時候是在著手參與了之後,才更為明瞭的。然而,此心理評估測試是學生申請成為師訓學生的第一關,他們必須通過此評估後才能參與面試,面試通過之後,才能成為師訓學生。
這樣的程序也是為什麼教總主席指,錄取師訓學員前必須進行心理評估測試,是導致師資缺乏的原因之一。過去的許多例子顯示,申請教育系或師範課程者眾多,但是許多人因心理評估測試不過關,而無法進入下一關的面試。較常引起關注和討論的事件,則是成績優秀者因心理評估測試不過關,而無法如願進入教育系或師訓班。
此情況容易引發社會的矛盾情緒,因為教育部一方面說師資短缺,以及師訓課程的申請者不夠多,但是另一方面,有成績優秀者,或對從事教師行業非常有興趣和熱忱者,卻因為心理測試評估而被拒於門外,他們嘗試透過多個管道上訴和爭取,還是無法如願。
因此,師訓錄取前必須進行的心理測試評估,是篩選適合成為教師者的有利工具還是阻礙的門檻,是個問號。因為根據《星洲日報》2021年8月3日題為“屬性格趨向測試·MEdSI過關更適合當老師”專題報道所引述的一位教育部官員說,鑑於符合學術門檻的申請人數眾多,而面試過程費時費力,因此在申請者入圍面試前,以MEdSI作為第一輪篩選,是高效與實際的做法。
這裡補充說明一下,“大馬師資生遴選量表”(MEdSI)是大學吸納教育系學生的一項評估,教育部吸納教師和師範學生則是“教師資格測試”(UKCG)。兩者的模式與題目類似。
至於第二點,即師訓錄取前的心理評估測試已失去意義,是緣於網絡上出現了許多教導申請者做這項心理評估測試技巧的視頻。做心理評估測試也要把技巧學起來?是的,網絡上就是有許多這樣的視頻。
由於每次的評估題目都大同小異,也基於傳聞許多申請者都在這一關被刷下,因此一些通過這項心理評估測試的學生就拍攝了視頻,一道題目一道題目地,教起後輩如何回答這些問題,才更有可能被師訓班錄取。
實際上,不少準備參加這項心理評估測試的申請者,也會事先看過這些教導回答貼士的視頻。如第一項喜好測試,是否喜歡做文書工作、修理電腦的小問題、閱讀調查式的故事、經商、參觀博物院、探索洞穴等。根據分享貼士者的看法,回答者應儘量表現出有符合教師的多元興趣與技能。
再如性格測試的部分,問題如我可以將複雜的問題拆解成小問題來解決、我不曾感到失望、我在被逼的情況下也不輕易洩密、儘管是非主流,我仍會按照計劃行事等等,分享者則表示應多展現正能量。
我並非心理專家,因此不曉得使用這項心理評估測試來篩選適合成為教師的人選的適當性與專業程度,但是根據上述提及的專題報道,美國心理學會會員黃國輝博士認為,我國的教育部十多年來採用MEdSI來協助篩選師訓學員,是為了把適合的師資放到對的位置上。
然而,若學員不根據自身情況誠實地回答,而是為了滿足面試者的需求來填寫答案,那麼這項心理評估測試再專業,也失去了它的意義。教育部最終吸納的教師,也不曉得是真正適合當教師的人選,還是違背自己內心,而使用回答技巧來應付測試的能手。
上述提及對師訓錄取心理評估測試的種種疑問,實際上也是社會上利益相關者不時會提出的問題,當局應適時地檢討、調整並對外說明,畢竟在現今社會上,透明度已比過去來得更為重要了。多方面的溝通與交流,以及適時的檢討與調整,是不斷改善現有體制的關鍵。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