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遲至出國留學的年齡,才知悉江沙郊區寧羅有座英殖民時期遺留下的鐵路建設——維多利亞鐵橋。身為遊學子弟,苦思家鄉值得一提的歷史建築,偏偏詞窮於江沙市以外的一切,令人尷尬。問及父母,他們淡淡回顧數年前曾和老同學到過那裡拍照留念,只不過一座廢置了的鐵路,年久失修,沒啥新意。
2014年隨父母一遊後,有次外籍友人來訪,我竟膽粗粗把人帶到寧羅鄉鎮,一睹具百年曆史的鐵路橋。開在通往和豐的路上,我指著路牌碎念,常搞不清地名叫加賴還是寧羅。父親補充:寧羅(Enggor)為舊稱,之後改名加賴(Karai),意指加賴園丘。拐進小路,一直向內駛,前方是霹靂河,一座歷經百餘年風雨的鐵橋在7個巨大的紅磚石墩支撐下,顯出一副雄赳赳的樣子。
ADVERTISEMENT
鐵橋頂端架著一面醒目的牌匾,寫著“Victoria Bridge”,黃底黑字,象徵霹靂皇城的輝煌氣息。其實它也是土生土長者口中的加賴橋、寧羅橋,儘管由英國人所建,卻和當地人文緊密相連。鐵軌使用至2002年才正式停用,鐵橋側邊通道則供摩托車與行人橫渡兩岸,是名副其實的“鐵橋”。但它對居民出入雖起便利作用,在古蹟維護方面卻略顯遜色,這裡既沒有歷史說明,也沒有欄杆等安全措施,甚感遺憾。
兩年後重遊維多利亞橋,請愛好拍攝的弟弟給我拍照。我穿著粗跟靴子步上未完工的階梯,相信不久後會有改善。舉目觀望,江邊新建的店面即將竣工,母親說此處擬修建觀光碼頭。從鐵橋枕木與鐵架縫隙往下看,滔滔江水流竄一方,接連著江沙河畔,若當局規劃得宜,歷史鐵橋可為旅遊前景。
小鎮正在沒落
又3年,我攜伴前往觀光,發現新店屋中豎起一棟酒店,鐵橋河段也鋪上漂亮的地磚,還給行動不便者建了友善走道。維多利亞鐵橋是全馬第一條鐵路的一部分,可達國內最古老的火車站——砵威(Port Weld,現已改稱十八丁),從那裡逐步開通了北海連至新山的鐵路,這座離河面40呎高的鐵橋,不失為國家鐵道建設的一項壯舉。為了更好地介紹家鄉景緻,我上課時會補充講述鐵道歷經炸燬,爾後修復,從運煤到載客的轉變,以求一步一步地鞏固家鄉地方誌的記錄。
如今再訪,疫情籠罩下的世界一片靜滯,駛入鐵橋地段時已不像以往般感覺新鮮,反而是留心起當地的環境,也直面小鎮正在沒落的事實。我倚著鐵橋邊上的通道走,在地人回憶舊時鐵路旁也有這樣的木板小道。可他們的印象中沒有站點,沒有月臺,更沒有圍籬,加賴居民過去多會覺得忐忑。我的腦海跟著浮現一輛燃煤火車轟隆而至,足下木板的震波,隨著火車逼近震到了自己的腳底,強烈的時代印記晃動了好幾代人的聚散與去留。
鐵橋上的許多枕木已被白蟻侵噬,佈滿繡花的鐵軌及不上與之並排的鋼筋水泥鐵道,一如時間吞噬了昨日風光。我不曾經歷過燃煤火車駛過身邊的刺激,只能覺察鐵橋隔壁的電動火車一下掠過的驚喜。每個影像都是記錄,但至少現在已不再聽聞有人被火車撞死的噩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