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維基百科記載著,經濟飯是馬來西亞獨有的飲食文化,但若再仔細觀察其他地區像是泰國、印尼、柬埔寨,其實都有類似的飲食選項,只是名稱不一樣。
在新加坡,俗稱點飯(Point Point Rice),因為食客在盛上一些米飯後只需用手指點一點;在香港似乎叫“碟仔飯”,有著各種不同的配菜,一小碟一小碟讓食客任選任點;印尼的巴東飯(Nasi Padang)也是這個樣子。
ADVERTISEMENT
或許,更正確的說法,經濟飯一詞應該始源於經濟型飲食方式,因為可以混搭不同的菜色而有了雜飯這樣的形容,大馬又因為有著不同的美食風味,有馬來餐、中餐以及印度餐而更顯得多元。
報道:本刊特約 張欣薇
攝影:本報 黃志漢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這一天的午餐地點:Lawanya Food Corner,是大馬食譜作家陳鋕晉(Squall Chin)的推薦。那是一間隱藏在吉隆坡小印度十五碑(Brickfields)Jalan Scott小巷裡的印度飯攤,賣的是印度地道風味的經濟飯。
至於為何會選擇在這裡用餐?我想很大可能是因為我告訴過陳鋕晉,其實我不常吃印度飯,而Lawanya Food Corner在印度友族中,可是有著很好的評價,算是大馬少有依然保留純正印度風味的餐廳,陳鋕晉如此強調。
可是,印度人的經濟飯,不就是扁擔飯(Nasi Kandar)嗎?不是到處都有嗎?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你知道扁擔飯名字的由來嗎?它是起源於18世紀檳城的小販,是因為早期的印裔穆斯林是用肩扛著扁擔沿街售賣而有此稱呼,在每根杆子的末端,一頭盛著白米飯,另一頭盛著咖哩菜,香濃的咖哩汁煮的各種雞、肉、魚等菜餚,像是甲必丹雞(Ayam Kapitan)、羊肉(Mutton Kurma)及仁當牛肉(Beef Rendang)等,其實已經融合了印度與穆斯林的飲食特色。”
如果我們此行的主題,是要尋覓純正的印度風味,扁擔飯或者需要排除在外。
我們站在攤位面前,跟老闆要了個白飯,眼球頓時被桌上一排排裝滿各種菜餚的瓦煲仔陶罐所吸引,這跟華人的經濟飯,菜餚全放在不鏽鋼托盤有所不同。
據說,瓦煲保溫性強,存熱久,如此貼心的安排,也意外成了另一道美麗的景觀,尤如其名──“Lawanya”在馬來文是“很美”的意思,Lawanya Food Corner直接翻譯大概就是美麗的美食角落,後來再詳閱與此食攤的相關介紹時,“Lawanya”原來也是攤主女兒的名字。
我拿了一些辣椒蘇東、兩三塊咖哩雞肉、炸苦瓜及看似炸薯片的東西,總共是10令吉。回到桌位準備用餐時,服務員遞上一小碗的湯,陳鋕晉說是開胃用途的印度元氣酸湯Rasam。
至於我以為的炸薯片,原來是炸青蕉片,是未成熟的青蕉,真特別。
“很多印度人都是素食者,因此他們對於蔬菜種類需求很高,並且會根據蔬菜的屬性加入香料或藥材,增強了每種蔬菜的特性,如包菜會搭配黃姜讓它有了醫療的作用。這也是印度人傳統的飲食習慣。”
也有報道指出,這家食攤甚至會根據天氣,烹製不同的菜餚。在陰天,一些菜餚可能會用辛辣的參巴而不是較溫和的醬油烹製,這樣顧客在用餐時,更可以感受到溫暖。一份好的料理,考量的是這道美食帶給人們怎樣的滿足感,除了能夠填飽肚子,味蕾是否能深刻感受美食所傳達的滋味。
菜單中的陌生蔬菜──香蕉莖變身菜餚
攤位的牆上,其實也有展示一些菜單,只是那名稱不論是讀還是看起來都很陌生。你會在這裡找到鮮為人知的蔬菜,像炒香蕉莖,香蕉莖切得很細,口感鬆脆,還有一種由生薑、大蒜和茄子烹製的酸菜,煮熟後,再磨成泥,據說這道菜富含鐵、抗氧化劑和大量纖維,陳鋕晉就拿了一些嘗試。
陳鋕晉每天都會在自己的臉書專頁“王子廚房”,分享自己平日又在哪裡吃了什麼美食,因為這個專題,他特別向身邊的印裔同事探食,印度人的日常到底都在吃什麼?是不是也有類似我們華人經濟飯的存在?卻發現傳統的印度風味其實已經慢慢消失了。
每每說到印度的食物,一般人想到的都會是香蕉葉飯,又或者是扁擔飯,再不然就是印度煎餅了,如果不是今天一聊,我還一度誤以為扁擔飯就是印度人的經濟飯。
其實,扁擔飯也是一種雜菜飯。扁擔飯的原始菜單隻有炒魚、羊角豆和咖哩魚飯,現在則變成嘛嘛檔或餐館的主食,對於菜單,你可以選擇普通米飯或印度傳統basmathi米飯搭配雞肉、牛肉、魚、魷魚、蝦和蔬菜等。
牛肉?是的,印度人雖不吃牛肉,但扁擔飯的始源自印裔穆斯林,所以會有牛肉。
Nasi Campur,馬來同胞的傳統經濟飯
馬來人的經濟飯叫Nasi Campur,直譯雜飯,也開始從路邊攤的形式成了專賣店。在我居住的住宅花園內,就有一間馬來雜飯專賣店,只是我不曾去過,反倒是陳鋕晉,還蠻常跟同事一起去吃Nasi Campur,可以一次滿足3大種族的味蕾需求。
“城中有好幾間Nasi Campur的規模都很大,像雙威那裡就有一間,但價格也相對驚人,如果有拿羊肉,或者一些牛筋或內臟料理,差不多就要二十幾令吉了!”
除非是去馬來式的小食中心,那裡的Nasi Campur就會相對便宜一些,但選擇就少一點,這樣的商業模式也就跟我們華人的經濟飯一樣!
對於馬來人雜飯的印象,我一直都停留在齋戒月市集看到的檔口,就是會有炸雞、仁當羊肉、咖哩雞、牛雜、參巴蝦、參巴蘇東、參巴蛋,大都是辣食譜,偶爾會有種錯覺,就是原來賣椰漿飯的檔口,趁齋戒月客人比較多,也就額外再多煮幾道菜來賣。
烹飪變化少,偏重口味
陳鋕晉解釋,比起印度料理,主要是結合藥材和香料製作而成的菜餚,馬來人的食物偏重口味,以辛辣為主,烹煮過程會使用許多香料如香茅、黃姜、辣椒、生薑及蔥蒜等,但在烹飪的變化上卻相對較少,都是煮咖哩、炒參巴、煎炸或者炒醬油。
他說,馬來人其實不怎麼懂“炒菜”,一般都是水煮菜,淡無色。
“這或許是與他們喜歡生吃蔬菜(Ulam)的習慣有關吧!”最常見的Ulam有包菜、羊角豆、黃瓜、番茄、生菜、長豆、苦瓜、薄荷葉等,大部分都不需要烹煮,可以直接食用或涼拌,也可以搭配參巴辣椒、蝦醬、魚露等醬料食用。
因此去吃馬來雜飯,除了飯類、肉類及海鮮類,還會有很多種辣椒醬料供選擇,感覺上,後者才是這一頓飯的靈魂。
馬來雜菜飯雖是馬來人的傳統經濟飯,但其實,馬來菜也因州屬地區的差異,風味有所不同,如北部地區已將泰國風味融入、雪隆區的雜菜飯與東海岸的也會略有不同,但其實除了雜菜飯,大馬亦可以吃到印尼風味的巴東飯(Nasi Padang)。
“巴東飯是把不同的菜餚、肉類獨立分盛在小碟裡,每一碟的分量都差不多,你想吃哪一個就讓服務員拿給你,不像雜菜飯,是可以根據我們想要的分量,自己盛裝。”
看食材收費,價格比經濟飯稍貴
埋單時,老闆就會根據你吃了什麼計算價格,這樣的計算法,跟印度餐的扁擔飯類似。吃扁擔飯時,通常都是吃完後,老闆才算錢,不管你拿的量多還是少,一律根據食材定價。
其實不只是華人的經濟飯,馬來雜菜飯或是扁擔飯,也不時會傳出被砍菜頭的新聞,甚至也有人評論,吃馬來雜菜飯或印度飯,其實比吃經濟飯還要貴,這一點,陳鋕晉也認同,只是這一波的通貨膨漲,華人的經濟飯都在漲價,但馬來雜菜飯或是印度飯的價格卻未有太大的波動。
身邊的異族同事會覺得,他們的經濟飯也不經濟了嗎?他說,不去高檔的雜菜飯專賣店就好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