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我在柔佛州东南端偏僻的边佳兰教书,水陆与电讯交通皆不发达,偶然在机缘巧合下,在四湾岛派报代理商张錬金的接洽,又获得柔南派报会长朱水霖的推荐,成了《星洲日报》驻边佳兰的通讯员。
我热爱阅读,后来开始写日记,渐渐地爱上了爬格子的习惯,乐此不疲。于是我开始关注本地两家大报副刊——《星洲日报》副刊的【生活之窗】【生活一角】【文艺春秋】,以及《南洋商报》副刊的【商余】【读者文艺】等内容,并尝试投稿。当时我凭着对人文环境的感触,懵懵懂懂,误打误撞,我手写我口,发觉文章只要言之有物,都会获得上苍的眷恋,编辑的错爱。我的文章陆陆续续发表几率蛮高的,就这样认识了曾勉之、李向、甄供、马仑、翻腾等等闻名的文人墨客。
ADVERTISEMENT
提携后辈 用心良苦
当时教师月薪不到200块,养家活口谈何容易,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兼职当通讯员,同时赚取招徕广告佣金。就这样,身上有零钱,便有机会到新加坡小坡世界书局选购自己喜爱的书籍。想起当年的一股傻劲,再看看眼前书架上满满的书籍,至今没有悔意,反而觉得好笑。
先前脸书传讯,甄供走了,后来说是误传,并纠正说甄供是入院留医。可不久噩耗传来,甄供真的走了,隔天在报章刊登讣告。那时我正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出版第三本文集,回忆起往事,一时不禁唏嘘!祈望甄供一路走好,直向极乐净土。文艺界的晚辈永远怀念你!
伤感之余,手握纪铮的《里程集》与《春泥集》顿时触景生情,想起甄供当年提携后辈的用心良苦,他的专业执着,颇有龚自珍的理念与魄力,在文艺的道路上秉承“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更教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今整理旧稿,无意间发现当年我写给甄供的信。当时,我写新闻稿或文艺稿都用复印纸,用正版发稿,备份存档。再看到甄供当年邀稿的笔迹,睹物思人,记取教诲,更教人扼腕叹息,呜呼哀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