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星云

|
发布: 7:00pm 25/06/2022

陈翠梅

写作

训练

焦虑

编剧

吴子唯

陈翠梅

写作

训练

焦虑

编剧

吴子唯

参与陈翠梅编剧工作坊有感——每天写作,也是脱离舒适圈的方法/吴子唯(瓜拉江沙)

吴子唯(瓜拉江沙)

“大荒电影(Da Huang Pictures)与《无本》电影杂志日前主办了两期电影工作坊——《早餐俱乐部·30天电影剧本》,来自各国的学员齐聚网络课室,力求每天一小时,维持一个月的时间,专注完成一件事。大家从一个简单的故事概念发展,直到30天后完成最初步的电影分场表。在这30天里,除了阶段性学习“主题人物”、“叙事结构”、“拓展分场”、“重写”等课程,学员们也会在最后一天面见特邀嘉宾,将自己的概念整合提报。

自从报名了这项工作坊,身边好多朋友都好奇工作坊里都在做什么练习、有什么趣闻等。有单纯八卦的、有的是志在编剧无奈报名费略贵、也有部分同学想来偷偷蹭课。思来想去不如就写一则后记,也作为自己人生日记的一部分。

ADVERTISEMENT

顺带一提,我是电影相关科系的大三学生。

从忙碌+到更忙碌+更焦虑

因为性格懒惰,相比片场技术搬抬等苦力活,我更喜欢理性与感性地写作。写作难不在于始,而是要在挫败中坚持不懈;较于电影创作的理论讲座、剧评交流会,这一次的编剧工作坊的确正中下怀,我终于可以强迫自己有一个文本作品,正视自己半途而废的习惯。抱着择日不如撞日的态度,我在忙碌的实习期依旧跟父亲要了一笔无条件赞助支持,开启了我的费肝模式。

参与工作坊的过程是焦虑的,倒不是因为导师严格或是功课繁重,看着提报日期越来越近而脑袋依旧空白的感觉是非常有压力的。或许大家对于创作的认知是想写就写、有感就发、没有对错之分,但当编剧变成一项工作、任务上升至一种使命感,那是很有压迫感的。你会被自己的责任感强迫,你会强迫产出有趣的点子,你会被强迫在感性和理性间、作者与观众间来回互换。哪怕你没有面对所谓的顾客,不需要为了迎合市场而写,别忘了你自己就是一位要求极高的顾客。

写作固然会被各种杂讯影响,因此翠梅导演常在课堂上反复提醒:“这个剧本一定要是非你写不可,除了你别人一定写不出的。”一句简短的话带出了她的创作标准、对学员的愿景、对艺文行业的提醒。剧本的结构早已定下,甚至衍生出好几种方法流派,但写作就只是写作,是人类学会自我表达开始便不断出现的产物。在追求标准化作业流程的现代,我们虽然难逃潮流的主宰,并不代表我们没有发声的权利;抒发情感即是意义。

种种的冲击与审视,对坚持理论学习的我来说,有了一股认知焦虑。这个焦虑不是别人给的,而是在瓶颈和反思中自然产生的。或许说者本无心,但听者另有意,也算是一次有趣的记录。

追梦的人,归属与互助

虽然学员性格各异,年龄跨度也非常大,但是参加工作坊的出发点一致,而且必须在报名时告知自己的故事点子、创作动机;随着每一次的课后电影放映交流,大家很快有了团队的归属感。工作坊除了能推广产业、提高产业水平,也能拢聚一群同好,创造新的火花机遇。

兴许是大家还不熟悉,交流时大家还是较为保守地评价,翠梅导演深谙创作者的不安与焦虑,因此不会强迫每人达成要求,而是等待学员主动提问。工作坊使用了“交作业”的方式去检查学员的进度,每堂课都会有几份作业(比如写一场戏表现最倒霉的一天、想像主角遇到车祸怎么办、某个角色如何登场等等),作业现场做,并在课后上交到google form。即使学员在课上不提,翠梅导演也清楚知道学员的进度,及遇到了什么问题。

所幸群里还有几位老大哥非常叽喳,动不动就会私信吹水聊八卦。有些学员早已是资深的业界人士,或参与过好几部得奖短片,因此我有幸观摩那些未见过的佳作。其中一部记录亲人逝世的纪录片令我难忘,那是对自己非常冷酷的一次创作经历,需要莫大的勇气才能分享。总而言之,看似冰冷内敛的课堂氛围,还是有着炽热的思想碰撞的;未必是编剧技巧的碰撞。

每个人都曾有说话的乐趣,只是因为太自由而忘了

当我们谈到创业,重心在于守业;当我们谈到创作,门槛在于坚持。

小学时期的我喜欢《海贼王》、《假面骑士》等作品,所以学《平旦漫画》在小方格作业簿上画了一个冒险故事,主角可以变身打怪兽,还可以连载!没记错的话我好像画了6、7本,一本一集一个boss。上了中学,这几本“珍贵文献”却不见了。中学时我喜欢写议论文,即兴演讲,甚至发朋友圈暗讽同学、不公事件等等。我的室友则很喜欢每天约人喝茶、聊八卦,住另一栋楼的同学就很爱把奇思妙想画在纸上。还有一位女同学常想把糟糕的真实经历拍成短片,与大家分享……

人们想说的话很多,表达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例如文章、口语、绘画。身处现今社会,我们依赖信息,有着更多的权利发声,大多数人却好像都失语了。这样的失语并不是因为教育者所提倡的实践大于空谈,或是因为上司总是要求下属成为执行机器;而是大家在选择过多的舒适环境下,失去了说话的方向与能力。想说的话多了,反而不知道该说什么;就像一个自由发挥的题目摆出来,许多人第一反应是错愕与纠结。

然而当然,相比于过去,我很庆幸自己活在还能乱说乱写的年代,且这年代还能出现一个把乱说乱写当成作业的工作坊,里头允许着一群喜欢乱说乱写的学员……

工作坊每天一小时的写作,的确能使人摆脱舒适圈。毕竟,我们都是一群隐性的失语患者。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