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情緒放入事件的傳播中,結合新舊媒體的創作,可以操縱個人議程,達到以私利和個人權力慾為主的政治目的。這是我們應該警惕的。
ADVERTISEMENT
常常看到社媒出現以情緒作為手段的政治宣傳,目前還是萌芽的階段,但這現象會加劇。情緒的研究本來就在現代社會學中,情緒是我們的認知經驗,也反映了社會的真實情況。如今我們步入網絡世界,這個由真實和網絡互相滲透的世界,情緒反映了事實真相,卻也同時影響事實真相。
年前有位國會議員,看似“不經意”地幫助了一位外賣小弟。原本以腳踏車送外賣的小弟,獲得該國會議員贈送一部摩托車來代步。他的操作,獲得了各個主流媒體的大力報道,同時也成為了社媒最熱的焦點。
分析其中的操盤,靠的就是最常見到的情緒操控,即激化一般人的同情心,使用溫情作為催動情緒的槓桿。只花了幾千塊錢,就足以獲得廣泛新舊媒體的聚焦,達到最大化的媒體價值。那整個炒作事件,除了同情心這樣的情緒外,還有其他可以獲得一般社會大眾關注的元素,比如那位外賣小弟是馬來青年,國會議員是華裔背景,這樣的跨族群設定在我國一直都有關注市場的。當時還是一個疫情下許多人掙扎找一口飯吃的大背景,因此,讓該名國會大紅大紫。
有位媒體工作的朋友和我分析,那事情生產出來的社媒貼文中,附上的圖片看來並非隨意拍攝,其攝影角度拿捏達一定水平,以及其他的細節安排和情節陳述,可以看到並不是單純的一位國會議員不小心幫了外賣小弟這麼簡單。
這裡我並非要質疑這個事件的真實性。我想論證的是,該事件不論是刻意或做作的,最後已經成功製造了這樣的一個真相。是怎樣的真相呢?即該國會議員善良有同情心,樂善好施。他是否真的如此只有認識他的人才能證實。
除了個別政治人物,一些政治動機強的民間組織,也開始擅長此類的操作和炒作。有研究者發現國內一些保守的伊斯蘭組織,一直使用各類課題來設定和推動本身的立場。他們的手法就是煽動網民的情緒,通過掀起在社媒獲得的點贊、回應和轉貼,來製造輿論,進而成功達到本身的政治議程。
我們同時也看到了其他社會組織或個人如何使用大眾的同情心,在社媒製造協助弱勢者的形象,以獲取大量的款項,最後被發現善款不清不楚地被濫用。同情心也同樣可以讓商業機構運用,來達到企業形象的建立,以及最終的銷售目標。
除了同情心,還有更多的情緒是可以被政治人物炒作的,這包括了愛、恨、驚訝、恐怖等等。如果政黨或政治人物還參雜了長期的社會內部競爭爆點,比如宗教感情、種族觀感、文化偏見,足以有效號召群體,激發矛盾並進行政治動員。
社媒上流動著的情緒,可以引導我們的認知經驗。對群體,它不只是代表社會的真相,同時卻也加深社會中本來的刻板印象。對個人,有改造和製造形象的能力,更有製造人格假象的誤導傾向。
把情緒放入事件的傳播中,結合新舊媒體的創作,可以操縱個人議程,達到以私利和個人權力慾為主的政治目的。這是我們應該警惕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