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打靈再也28日訊)小學二年級科學活動本要求學生根據臉部特徵找出華裔小孩的爸爸或媽媽,引起熱議;教育學者認為,問題合理,但應該加入相關的前言做引導。
有關的作業中列出3名華裔孩子和3名華裔父母的照片,要求學生把各自的孩子和父母連起來,但沒有其他的說明和提示,學生只能依據臉部特徵找出答案,而這題目最近在網上又引起部分家長的討論。
ADVERTISEMENT
對此,教育學者陳偉豪博士表示,根據他在教育部官網下載的小學科學二年級標準課程,內容確實有這樣的學習標準。據他了解,這個引起爭議的科學活動本複習3,是對應DSKP-KSSR的第46頁。
他對星洲日報表示,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是合理的,因為3.1的內容目的是讓學生們學習人類的繁殖與成長。
“不過,就個人而言,我猜不出家長是誰,因為長得不像。”
他認為,若是根據學習標準,課本上的問題是合理的。“只是,這問題應該加入相關的前言,以引導學生(和家長)。”
他說,編寫該作業內容者,應該是刻意加入戴眼鏡的成人和孩子,目的是想借此說明,近視是後天,不是遺傳的。“從家長的角度來說,選擇的照片並沒有明顯的遺傳特徵,孩子們只靠瞎猜,這樣有違教學邏輯。”
他建議,校方或者教育部可以為家長進行科普,引導家長們參考官方文件,而且所有課程的學習標準都可以自由下載。
對於有關科學活動本內這個爭議性的題目是否有問題時,教育工作者葉鳳梅老師受詢時說,首先,要看看這方面的遺傳基因學問對科學很重要嗎?
“意思是說,單憑長得像,就能斷定,誰是誰的孩子,誰不是誰的孩子嗎?這很重要嗎?意思是說,它可以成為很科學性的論據嗎?準確性很高嗎?沒有,對吧?
“我倒覺得有科學基因,但不能成為介紹科學遺傳基因的主要論證。而且,遺傳是可以隔代。”
詢及在遇到類似的題目,家長應該用什么心態去引導孩子學習時,葉鳳梅說,首先,不能批評。
“我們切勿在遇見某方面出現差錯,就在孩子面前批評這樣的問題沒有素質。”
她認為可以引導孩子留意身邊的人,“告訴孩子,真的可以用這方法來辨認家長和孩子的關係嗎?可以,為什么?不可以,為什么?從而教育孩子,所謂遺傳,有些臉部特徵明顯,有些不明顯。但如血型和DNA的測驗相較準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