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
发布: 7:23pm 29/06/2022

中医

张草

VIP独享

中医

张草

VIP独享

張草 | 中醫如何失去外科?

全民考試製度在北宋建立,太醫局考試就設有方脈科、針科、瘍科三類,但隨後考試分科不斷減並縮小範圍,到了清代,外科只剩下處理外傷的“傷科”了。

李建民《華佗隱藏的手術:外科的中國醫學史》臺北,東大2011

ADVERTISEMENT

過去認為中醫只有內科、沒有外科,直到清代末年為止,所謂外科往往被視為江湖郎中。事實上中醫外科的淪落可在歷史上看到脈絡,李建民博士便找到以南宋為分水嶺,發生外科醫學“內科化”的過程。

李建民身為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醫學史數十年,專注於古代醫學相關的脈學、解剖、方術,就讓他發現中醫外科的怪現象。

1940年代起,中醫界有人嘗試按照“手術”來區分內外科,而“外科”一詞首見於南宋《外科新書》《外科精要》等書,包含治療癰疽、瘡疔、發背、瘰癧等病。但其實傳說中戰國扁鵲、東漢華佗更擅長手術,戰國時代《周禮》中提到的“瘍醫”也比南宋的“外科”醫療範圍更廣,戰國瘍醫處理的四類疾病:腫瘍、潰瘍、金瘍、折瘍,還比較符合現代意義的外科,換言之,這是一種倒退。


全民考試製度在北宋建立,太醫局考試就設有方脈科、針科、瘍科三類,但隨後考試分科不斷減並縮小範圍,到了清代,外科只剩下處理外傷的“傷科”了。

其實,打從北宋外科就開始強調脈診和內服藥,亦即“內科化”的開始。在此之前,外科對腐肉進行切除和清洗、促進新肉成長,然而同時代法醫著作《洗冤錄》的解剖學常識並沒促進外科手術進步,反而南宋《外科精要》更為強調脈診,甚至以脈象分類癰疽,不重視外用藥而重視內服藥,還十分推薦一種奇怪的灸法“騎竹馬灸法”。

唐朝中葉,伊斯蘭醫藥傳入,尤其是蒙古醫學注重骨傷科,但由於中醫骨傷科地位不高,因此“蒙古大夫”變成帶有貶義。唐代第一部骨傷科專著《理傷續斷方》出現後,中間再也沒出現第二部專著,要到晚清才有大量骨傷科著作,這種不連續現象的原因在於宋代“儒醫”介入傷科領域。

在宋代讀書才有前途的氛圍下,動手動腳的骨傷科醫生一般上不是讀書人,被視為層次較低。由於傷科醫生識字率不高,通常師徒相傳,也鮮少有文字流傳,因此儒生開始介入醫學之後,不斷強調脈理和湯藥,到了明代的“傷科”經典《正體內藥》,即使外傷深至皮肉、骨頭折斷,也不急著動手術,主張喝湯藥就好了。

明代《外科正宗》重新定義外科為人體表面的疾病,因此有中國九十歲老中醫感嘆:現代中醫外科有的只會治療青春痘。直到清朝引進西醫,中醫才回頭尋找古代的外科之道,也在19世紀引入“發炎”的觀念,並開始尋求兩種醫學系統的融合和互補。然而,華佗兩千年前造就的傳奇,似乎至今還無法復返呢。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