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首相敦馬哈迪在1991年提出“2020年宏願”的治國方針,要成為科技進步的國家,同時懷抱人文、民主、社會和諧、有愛心的國度,前提是須建立在團結、公平與公正的基礎下。
資深教育學者陳愛梅博士說,在這大前提下,馬哈迪成立國民融合局,同時也在1997年提出“宏願學校”計劃。
ADVERTISEMENT
“2005年,國民團結的課題再受關注,而時任教育部長希山慕丁當年也推出教育發展大藍圖,幾乎所有教育部長都推動這概念,為何呢?”
“這是因為,他們意識到國小面對其他族群不願意入學就讀的窘況。”
她說,從國民融合局報告中也看到國民團結所存在的問題,報告也點破政治人物應避免學校被政治騎劫的現象。
“我必須強調,不是多源流學校破壞了團結,而是這種政治化、政治騎劫教育、課程或歷史被篡改等,讓教育失去其原有的操作。”
她說,國民團結一直是敦馬的掛礙,但他本身所實施的一些政策卻一直在分裂族群,包括他在2018年再次任相時,所發生的爪夷文風波,引發各族不滿,離間了族群間的關係。而如今他再次提出國民團結論調,動機何為?
宏校是理想辦學模式
政治操弄致計劃失敗
陳愛梅坦言,處在大馬多元種族、語言及文化的環境下,宏願學校其實是很創意的概念及理想的辦學模式。
她曾在首都市參訪一所宏願學校,就是讓華小、淡小及國小共用食堂、一起舉辦活動、進行賽事或週會。
但,她說,宏願學校計劃最終宣告失敗,那是因為在政治操弄教育的情況下,再好的計劃,一旦人們失去信心,就很難再取得共鳴。
指非巫裔對政府沒信心
“特別是非馬來族群,他們對政府沒有信心,政府講一套、做一套,無法取信於民。我們要清楚,教育不是聽你怎麼說,而是看你怎麼做。”
她問道,為何會有20%非華裔生就讀華小?一名國小校長曾告訴她,對方並不覺得華小有很了不起的地方,但這名校長意識到華小講求紀律,教師認真執教、學生完成作業,有一定的知識傳授基礎。
“可見,學生在華小學習的是一個環境教育和價值觀的傳承。”
莊俊隆:同一屋簷存複雜性
宏校行政決策縛手縛腳
當年的宏願學校計劃,存在其難題與複雜性,將三大源流放在同一屋簷下,那在行政層面,誰是決策單位?
董總秘書長莊俊隆舉例,齋戒月期間,為了尊重穆斯林師生,那非穆斯林學生是否同樣必須禁食或得“躲起來”用餐?
“同樣的,若有相關節慶而要在校園周邊或入口處張掛燈籠及玩遊戲,會否又被提醒必須尊重(其他族群)?”
他說,宏願學校看起來是可行的,但行政決策方面卻是縛手縛腳的。
他說,宏願學校的軟硬體設備看起來是不錯的,但五年或十年後,要如何繼續辦下去,終究會是個考驗。
讓各族學生交流屬好概念
莊俊隆坦言,當向年輕一輩談起宏願學校時,他們基本上都認為是很好的概念,讓各族學生有機會交融相處。
“是的,這沒有錯,但若要做到團結交融,國家有責任去設計一個團結這批學生的方案,只要有意願,就有辦法。”
“但是,若說是通過宏願學校計劃,最終會是變成單一源流。”
他認為,要學習多元及互相尊重,可通過本身的源流學校,貫通所有文化思路與活動去執行。
山蘇安裡:想法太物理機械式
宏校成功率非常有限
馬來西亞國民大學民族研究所(KITA)創辦人兼主任拿督山蘇安裡教授認為,“宏願學校”概念是一種嘗試或實驗,但其成功率卻非常有限。
“就優先考慮這樣的假設,不同教學媒介語的學校緊靠在一起,並共享操場而可以帶來團結的概念。”
“只是,這樣的想法太物理和機械式了,紙上寫得漂亮,但無法有效執行。”
他說,敦馬有很多想法,有些成功,但很多失敗,還有更多的是一廂情願。
“我看不到這個概念(宏願學校計劃)在未來會繼續。”
失師資環境沒活學活用
陳愛梅:國小語文班行不通
另一方面,馬哈迪認為最好的做法是在所有國民學校設立有素質的語文班,供學生選修華語或淡米爾語等(以吸引各族學生到國小就讀)。
對此,陳愛梅說,馬哈迪當年掌政,不斷提倡英文的學習,然而,到了今天,英文程度卻每況愈下,這是為何?
學生皆靠死背只為應試
“因為我們失去原有的師資以及講英文的環境,學生沒能活學活用,皆靠死背或為應試而已。”
“所以,敦馬建議在國民學校設立有素質語文班的那一套論述,行不通的,因為環境、師資以及學習動機的不足,學習只是為了應試,而非真正投入。”
她強調,語言教育必須是口傳身教的,必須看待成文化傳承、溝通以及具有生命力。
英文能力弱華文也不好
馬教育原地踏步
陳愛梅說,1980年,從中小學至大學,原本以英文授課的模式,全面改以國語作為教學媒介。後果是,在大學,連講師都無法完好掌握英文,即便掌握國語,但也欠缺閱讀能力。
她說,大馬在1983年開始實行3M教育制度的小學新課程綱要(KBSR),40年後的今天,大馬的教育原地踏步,而且著重應試教育,英文掌握能力欠缺,華語也不見得好。
教師學生沒閱讀習慣或能力
“更可怕的是,上至教師、下至學生,基本上沒有閱讀的習慣或能力。在這情況下,要如何鑑定大馬人民的素質以及可創意地應對廿一世紀世界所需?”
“再來,2003年,政府落實以英語取代馬來語,作為傳授數理科的媒介語。問題是,當局以錄製好的教材,讓負責教師跟著傳授,甚至是數學也運用如斯的教法。這是很可怕的,教師若不求上進,學生要如何有學習的熱忱與動機?”
馬數英科學水平遠遜港新
陳愛梅:應試教育須停止
陳愛梅說,大馬在2009及2012年的PISA(國際學生評估計劃)排名,若以新加坡標準來看,大馬15歲的學生,在英語閱讀、數學及科學的應用方面,實際水準只相等於新加坡或香港五年級學生的水平。
“從這可看出,大馬教育的知識與技能掌握該如何定位,這是需要去深思的,而應試教育的功利教育觀,必須停止。”
她提醒道,如果師資、制度和教育領導都出了問題,整個教育將看不到方向,這是目前大馬教育所面對的窘境,且必須從根本著手。
指教育體制抱殘守缺
“而且,大馬的教育體制,是沒有裁退不做事的校長或教師。教育是建國、立國之本,在這前提下,你可以想象那是多可怕的現象。抱殘守缺,最終自取滅亡。”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