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教育专题

|
发布: 7:00am 29/06/2022

新教育

科技

农业

培育

农夫

木瓜

新教育

科技

农业

培育

农夫

木瓜

新世代農夫對應糧食危機,求新知找出路

报道.摄影:本刊 蒙慧贤

近期百物漲價,民怨四起,糧食供應的問題也成了全國乃至全球關注焦點,與其長期依賴進口糧食來填補國內生產不足的問題,永續發展本土農業,提高本土農作物產量及品質,穩定銷售價格和減少進口費用,才是治本之道。

隨著現代農業漸漸轉型邁向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市場需要怎樣的專業人才?“現代農夫”需要具備怎樣的農業技能和管理智慧?

ADVERTISEMENT

新世代农夫对应粮食危机,新世代农夫对应粮食危机
李發成念碩士時專門研究木瓜種苗的“組織培養”,希望未來能往木瓜培苗發展。

李發成畢業於本地大學管理系,當年踏入社會後成為記者,離職後跟隨朋友接觸農業活動,興趣使然,有意轉換跑道投身農業領域。

“農業好像人人都能做,但很多都倒,要怎麼撐,這是個技術。所以我覺得可以往這方面去發展,一來是感興趣,二來我覺得這是有門檻的工作,不是那麼容易被淘汰。”

當時他認識了曾經留臺的檳州立法議會議長拿督劉子健,獲得有關海青班(臺灣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修習年限為2年)的資訊,想到能在2年內學習更多農業技術,決定遠赴臺灣屏東大學,選修農園生產暨精緻熱帶農業科,簡稱為農園生產系。

他分享,屏東科技大學校地廣闊,是全臺單一校地土地面積最大的學校,具備豐富的天然資源,在農業研究方面具有優勢。

在海青班的學習期間,除了接觸到許多農業科學和管理的基本知識技能,課程也著重實務訓練,經常會到農地學習和參觀。有的同學趁著寒暑假沒回家,就到農場打工,包水蜜桃、摘蘋果、種包菜等,不僅可以賺外快,也能開拓眼界,更加了解農場的實際運作方式。

海青班畢業後,他繼續申請農業碩士課程,專注研究種苗的“組織培養”,學成後回馬開始務農生涯,以無土栽培、農業科學技術和智慧管理來提高農場產量,學以致用。

學習新知開闊眼界

提及在臺學習的優勢,李發成指出,日本、韓國、泰國、臺灣等地方農業發展良好,而臺灣的優勢在於語言相通,加上當地多數是小農戶,地勢氣候、農耕規模、管理模式、機械跟本地農夫比較接近,完成課程後還可選擇繼續深造。再者許多臺灣人對農業已開始改觀,臺灣新一代農人接觸資訊更多元流通,農業技術更加先進。

問參與課程前後有怎樣的收穫和變化,他說,赴臺前都是邊做邊學,接觸的只是眼前和手上的事物,格局視野有限,處理農耕時也不太懂得變通。

“假設我種的這棵香蕉樹變黃了,老闆說是缺氮,以後但凡遇到香蕉樹變黃,我都認定是缺氮,用同一種方式來應對。但是參與海青班的農業課程之後,會獲得更全面的知識,例如下部位葉黃可能是缺氮,上部位葉子偏黃可能缺鐵等等。以後在田裡工作時,無論看哪些農作物,都能用學過的這些基礎理論去觀察、對症下藥。”眼界也會更開闊。

在他看來,大學完整的課程內容給予他很大的補足,能讓人少走一些冤枉路。

“一般農民都不太會配肥料,有的直接買現成的,有的甚至會根據“秘方”去配,當植物出狀況時,卻沒法解決。其實氮分為多少種類,該取多少比例,課本都有教,當你需要用時,回想所學,再翻一翻課本,就能解決了。”

至今,他的肥料都由自己調配,甚至朋友需要時還會配搭和售賣給對方,省下一些費用。

研究耐病高產木瓜品種

李發成回國務農不到5年,目前在雪州叻思(Rasa)耕耘2片地,各別有10英畝和5英畝,種植火龍果、姜、辣椒、長豆、茄子等。

延伸念研究所的學習知識,他計劃未來往“木瓜種苗”方向發展,由於現在沒有實驗室和足夠資金,所以先做實生苗,同時種植木瓜,挑選出好的品種,希望未來能培育出比較耐病、產量高的木瓜品種。

他在帶領記者參觀時指出,農場的前期規劃很重要,例如怎樣搭配種植不同的農作物以維持現金流、需要多少的土地空間以方便機械在田裡工作、如何設計和開發有效的水源系統等等,都是要完善思考的問題。

新世代农夫对应粮食危机,新世代农夫对应粮食危机

新世代农夫对应粮食危机,新世代农夫对应粮食危机

新世代农夫对应粮食危机,新世代农夫对应粮食危机
現代農夫善用技術來解決問題。以滴灌技術為例,利用碟式過濾器和滴灌喉的設計,直接灌溉農作物的根部,不僅降低雜草生長和土壤侵蝕的問題,也節省水源和費用。
新世代农夫对应粮食危机,新世代农夫对应粮食危机
李發成認為大學完整的課程內容給予他很大的補足,能讓人少走一些冤枉路。

新世代农夫对应粮食危机,新世代农夫对应粮食危机

新世代农夫对应粮食危机,新世代农夫对应粮食危机
加工是個有潛能的工業,而且加工品的保質期比鮮蔬要長,對於農場業者的收入會比較有保障。
未來農業領域走向:分工和善用科技

面對未來更艱鉅的人力、土地、氣候等挑戰,新世代農夫受促學習善用科技,採用現代設施務農,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及質量,實現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管理。

也是留臺聯總農漁業小組主任的李發成指出:“很多新科技是可以用在農業的,包括噴藥技術,在本地或許是很新的東西,但在臺灣,他們已在研究用無人機噴藥。當樹木長大後,一般的噴藥很難完全噴到葉面,使用無人機就能均勻全面地噴灑。尤其本地榴槤種植以出口為導向,是可以考慮無人機噴藥的。”

隨著農業走進“高人力成本”時代,他認為,農田業者不能一貫用以往的管理方式,應考慮接受外包概念,如果繼續以“一條龍”作業方式,把所有工作包攬在自己身上,不僅會各方面做不到位,也面對棘手的人力問題。

“現代農業可以往分工的方式去運行,分工合作,各司其職。”

在李發成的母校就設立了植物醫學系,經過訓練的學生擁有專業的植醫知識,能夠給予意見,例如針對哪些蟲害得用哪些藥、相隔多久後得換用不同的藥,提供更高的服務素質。“由專業團隊提供的專門噴藥和專業意見的服務,不僅讓農場業者可以專注在觀察和採收農作物,減少工作量,也不需掏錢維修相關機器。”

他指出,當農業分工後,大家往各自領域深入發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不僅如此,分工及外包概念,同時也留給年輕人更多的創業機會。年輕人讀農業系不一定就得耕田,還可做植保、制肥、培苗等專項工作,開拓農業的藍海市場。

總的來說,發展本地農業離不開“人”。農場業者需要與時並進,接受新科技新概念,以便給農業注入新元素,以科技和智慧管理方式解決農業的常見問題,提高本地農業生產和競爭力,發展永續農業。

新世代农夫对应粮食危机,新世代农夫对应粮食危机
農場走道寬闊,這樣的設計是為了方便讓拖拉機在田裡走動,處理噴藥、剪草、採收,搬運、翻土等工作,實現機械化以減輕人力。
給想投身農業領域的青年或學子的建議

1.充足資金:投身農業領域,要有充足的資金,這點可由家人資助,或向銀行和政府機構申請貸款,作為發展農業用途。

2.合適土地:大部分想投身農業的年輕人,尤其不是農二代,面對的最大挑戰是沒法獲得土地,他們大多數住城市,認識的人脈不多,而且市面上人們願意出售的土地,耕種條件上一般不太理想。做農業需要注意地形、水源、土質等幾個關鍵。假設個人要種果樹,就必須找個比較乾燥、排水性比較好的土地;假設要種稻田,就一定會找稻田區而不是高山,確保土地適合自己計劃種植的農作物。

3.確定目標:儘量選種經濟價值高、種植技術門檻較高的農作物,例如姜、辣椒、茄子等,避免陷入價格戰。再者,往有可能開發下游和加工業的農作物去發展,例如文冬姜就有很多下游工業,研發成薑片、薑糖、姜粉等;再者火龍果,可加工製成冰淇淋、麵條、果乾、酵素等,對於業者的收入也較有保障。

4.善用科技:瞭解和善用機械或其他科技設施,以減輕和解決人力問題。

5.開拓人脈:多認識農業領域的前輩或同行,多參加公會組織,例如農業公會,在遇到問題時也能互相交流和解決。

6.增加知識:可查詢農業部的短期課程,或者考慮選修大學農業課程,更全面更有系統地學習農業知識。

更多文章:

翻譯員精益求精 不被機器取代

除了UPU,報讀公立大學還有這些辦法

從觀賞到維護,莊翠玲為野鳥請命

大馬女科學家的養成與堅持

想成為女科學家?6達人授招做研究要關注什麼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