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老容易養老難,這個年代真的還可以依賴孩子與公積金嗎?人老了,真的只能身不由己,任人擺佈嗎?
ADVERTISEMENT
相對的,父母老了,病了,為什麼只有我獨自照顧他?拒絕所有親友的幫忙,結果累壞了自己,也照顧不好他,我做錯了嗎?
當老齡化社會降臨後,普遍人均壽命超過70歲,退休年齡從55歲延長到60歲,一些超老齡化國家如日本,最近更宣佈把退休年齡從65歲推遲至70歲,以減輕日本政府的養老負擔。
根據2020年大馬人平均壽命報告,大馬人的平均壽命是75歲,我國目前的退休年齡是60歲,這意味著我們至少有15年的養老期,我們要怎麼安然度過這段銀髮歲月,是大家必須好好思考的“終生大事”。
馬來西亞國家按揭機構產品開發副總裁周倸鸞
用房養老靠譜嗎?
養兒防老,在這個年代已經被認為是不可靠的想法,以房養老又是不是一個可行的做法?
馬來西亞國家按揭機構(Cagamas Berhad)產品開發副總裁周倸鸞表示,該機構今年推出了一項名為“安老退休計劃”(Skim Saraan Bercagar,SSB),將房產轉換為退休收入,以房養老。
她解釋,房子按揭分為按揭與逆按揭,前者是購屋者向銀行貸款購屋,然後每月分期付款,這通常在人生前半段做的事情。
“而逆按揭,則是發生在人生後半段。當我們在前半段人生以分期付款方式繳清貸款後,逆按揭是另外一個選擇,把房子抵押給我們,然後每個月獲得一定數額的收入,直至去世。之後我們就會把房產賣掉。”
她提到,一旦以房屋作抵押後,可以繼續居住到老,終生每個月可以獲得一筆收入;去世之後,房子賣掉的價格不敷所給予的養老金,也不會“債留子孫”,反之有盈餘的話會還給繼承人。
馬來西亞國家按揭機構是由國家銀行在1986年成立的機構,其餘股東為商業與投資銀行,主要宗旨是促進我國房產所有權和推動大馬資本的市場發展。
周倸鸞表示,這項“安老退休計劃”,在逆按揭時不須繳付任何費用,以房養老之餘,按揭者也可以在房子裡度過餘生,無須遷出。
她透露,現階段只限雪隆地區,未來或許會擴大到全國各州。
SSB計劃須符合的特定條件:
●55歲以上大馬公民
●單獨或聯名房產。若聯名貸款,可以是夫婦、家長、手足或孩子,聯名者必須一起申請
●只限大馬房產
●必須自住,不可是出租房屋
周倸鸞表示,一旦申請成功,按揭者每個月都獲得一筆收入;若要一次性支付或提款,只可以用作3種用途,即醫療開支、償還抵押房產剩餘房貸以及用於翻新或維修房屋。
“也就是說,按揭者可以把原本每個月獲得的收入一次性拿完,之後還是可以繼續住在有關房產,直至去世。”
她表示,按揭者也可以選擇入住養老院,把抵押的房產出租,收取租金,也同時領取該機構每個月所支付的款項。
“我們設定的借貸固定年利率是5.25%,在評估房屋與申請者的年齡各種條件後就決定支付的款項。”
為了確定申請者全面瞭解SSB計劃,該機構與公積金局及信貸諮詢與債務管理機構(AKPK)合作,申請者必須先跟公積金局預約面洽,評估,符合資格者再跟AKPK預約諮詢,完成這兩個財務諮詢單元后,再向該機構或雪隆公積金分局提出申請。
周倸鸞強調,申請者必須非常瞭解這項計劃,尤其是房產不會留給孩子這一點。
她補充,該機構只接受永久地契的房產事情,租賃房產的話必須至少有90年期限才會考慮。
馬來西亞生命線理事兼社會教育組組長廖翠薇
身心靈健康的照顧者,才可以照顧好被照顧者
照顧路上,挑戰重重,經歷過之後,馬來西亞生命線理事兼社會教育組組長廖翠薇給自己寫了語錄:我不該以對錯來衡量自己的有限,只有身心靈健康的照顧者,才可以照顧好被照顧者。
在擁有社工職銜之前,廖翠薇的身分是患癌父親與失智症母親的照顧者,以這個身分度過了十多年的光景。
她深刻體會照顧者的無助與身心疲憊。在支援有限下,自己就是自己的照顧者,所以必須懂得自我照顧,只有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被照顧者。
她把身為照顧者的心路歷程分成幾個階段:
●認識病情:迷思,是照顧者經常都會出現的狀況。如父親是肺癌末期患者,確診後醫生只是叫他們回家等時間,這時候家屬一定想方設法去救病人,相信病人一定會好起來。但如今想回頭,醫生都已經無能為力,家屬卻認為病人一定會好起來,這就是迷思。
●過度期待:有的時候病人吃了一些藥見效,但最後沒有出現預想的效果,讓雙方都有壓力,所以不要過度期待,只要有一些進展就要鼓勵病人。
●以人為本,以病為師:每個人體質不一樣,不要自己做醫生,尋找醫生得到正確的療程。
●瞭解症狀:如失智症患者,一步步的吞噬大腦功能,如果我們要去了解症狀,知道病人的病情,就不會去猜測病人的情況。
●追求目標/策劃:家裡其中一名成員生病,絕對不是一個人的事,是一家人的事,要好好談與分擔。
●明確目標:只要病人能夠開心、平安就好,不要把目標設得太高。
●尋求資源:有很多支援和後援團體可以給予幫助,也不要拒絕親友的好意,找人分擔是是非常重要的。
●獲取資訊:照顧母親讓我很挫折與崩潰,甚至與母親打起來,過後又很內疚,之後看了一些相關著作後,發現很多人也經歷過與我一樣的經歷,覺得很療愈。
●療養院=不孝迷思:很多人被道德綁架了,把父母送療養院就被親人說不孝。但如果自己和被照顧者都過著沒有品質的生活,對雙方都不好,所以要跳脫傳統的思維。
●檢視自己:經常評估自己的狀況,自我覺察能力要很強。內觀自己的身體狀況、內在情緒、是否對喜歡的活動已不感興趣、失眠、身體不適症狀、無法接受他人的協助,脾氣變壞,甚至有暴力傾向,常常哭泣、憂鬱的症狀,逃避、放棄、輕生等。
廖翠薇強調,照顧者不要因為照顧家人而忽略自己,與別人分擔照顧責任,給自己留些時間,維持自己的興趣或休閒生活,以紓解壓力。若還是感到無法放鬆,嘗試找專業人士輔導。
“給自己一個休息與喘息的時間,哪怕是短短10分鐘或半個小時也好,腦袋完全放空,善待自己。”
“最後就是做好心理準備。照顧者無法知道哪裡是盡頭,所以就要把握時間,留下更多與被照顧者美好的回憶。當被照顧者走了以後,自己會覺得很安慰曾經有過這一切。”
她表示,在人生的“四道人生”:道愛、道謝、道歉、及道別中,道別是最難的,害怕道別以後病人就馬上離世,所以道別要從生活做起,把道別當作是送給對方的一個祝福。
腎臟內科醫生、悠樂居創辦人林進成
你想要選擇什麼樣的養老方式?
腎臟內科醫生、悠樂居養老院養生館創辦人林進成幽默的問大家:“可以選擇的話,你會選擇怎樣的養老方式?或許大家心裡都會想:當然是居家養老啦,但先不要急著回答,聽我講完之後,你們再來選擇!”
他表示,大馬60歲人口將在短短23年內,從現在的7%倍增至14%,2030年60歲以上的人口預料將達到580人或佔總人口的15.3%。
目前普遍的養老方式與優勢與對比如下:
林進成表示,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的養老模式,在選擇時必須考慮幾個事項,包括設備實在情況、個人健康實況以及經濟能力實況。
他表示,雖然養老機構是實體,但也必須考量它的軟體實況,包括創辦人的宗旨,否則入住後才發現與自己的期望與需求有所差異,就會難以適應。
“而現實的考量,則是許多養老設備都是參雜不同模式,把健康與慢性病,失智症的住戶都安頓在同一屋簷下,沒有資源分開各種住戶,這會對住戶形成不便。”
他直言,若能選擇的話,大部分都想居家養老,但變化永遠快過計劃。如去年中國一項報告指出,2020年有4200萬名60歲以上的老人無法照顧自己,若以我國人口比例來換算,每6個人就有1人無法照顧自己,所以我們必須考慮養老機構提供的護理及醫養設備是否能夠符合自己需求。
“總的來說,大馬的養老設施已經朝向大產業模式發展,適合種類也因各人而異,但最終都需要延續性設施,而居家養老服務目前還不夠完善,必須要有更安全及更全面的設施與服務。”
相關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