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在11月提呈國會下議院的衛生白皮書將提及此問題的解決方案,也希望在2023年財政預算案中,衛生部將獲得更多資源,來為民眾提供更上一層樓的醫療服務。
ADVERTISEMENT
“政府醫療服務”和“醫病關係”近來在社交媒體獲得極大關注,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兩個話題。在此之前,讓我們來先了解馬來西亞醫療體系是如何運作的。我們有公共服務,就是政府資助的政府醫院和診所,再來就是需自費的私人醫院和診所。
那麼究竟在政府或是私人醫療機構就醫會比較理想呢?
當然其中有利也有弊。說到政府醫療服務,我們能在各大社交媒體的反饋看到,政府醫院和診所醫療設備齊全,並提供各大專科門診服務,醫護人員醫術優異,而且人民只需付低額的醫療費用,這減輕許多人的醫療負擔,不至於因需承擔沉重的醫療費用而導致破產。還記得幾個星期前一位網民在推特上的推文,敘說太太住院4天3夜接受治療,一天飽食5餐,而醫護人員服務優良態度友善,繳費時卻令他目瞪口呆,難以置信。原本以為自己必須付數百或數千令吉的費用,收據上扣除政府津貼後卻只需還17令吉。這就是政府醫療的好處。
然而,政府醫療需要負荷大量需求,等待就醫的時間免不了比私人醫院稍微長。
我們現在嘗試以病人和醫護人員的角度探討患者到政府醫院看病的經驗。
我們先從病人的角度出發,歷經塞車、長途跋涉抵達醫院後,仍然需要花時間尋找停車位。接下來就是“等等等等”。進入醫院,要先在登記處拿號碼,接著便到擁擠的空間等候面見醫生或是進行抽血等檢驗。由於病人每日劇增,這等待的過程相當耗時。在一些繁忙的醫院或診所,有些病人甚至需要等上好幾小時,才輪到他們。這看病的過程有重重挑戰。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當病人終於看到醫生時,可能已經有些煩躁。
現在,讓我們換個角度來從醫護人員的角度設想。醫生在早上8點準備見病人,這時,等候處已經滿滿的都是病人。醫生們需要依照指定的程序來看診,這需要從詢問病因和病史開始,然後做基本檢查(例如聽肺,量血壓等步驟),接下來決定要做什麼檢驗,看了檢驗報告後,才能決定開什麼藥。過程中,如果需要更深入的探討,醫生必須參考指導方針,或者向專科醫生詢問意見。然後需要仔細地把所有資訊一一解釋給病人聽。
近年來,醫護人員提倡引用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的概念;這指的是,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醫生和病人需共同作出臨床決策,以此鼓勵和支持病人參與診療方案的討論及選擇。這個概念實行後,提升了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而時間,是我們在政府設施中可能得不到的奢侈品。
在一個繁忙的診所看診的醫生,一天會看四五十個病人。每天工作時間從早上8點到下午5點,扣除午餐時間,一位醫生每日有8個小時的時間專注於看病。這樣算起來,那位醫生在一個小時內需要看5個病人。平均要在短短12分鐘內完成上述所有看診的步驟,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如果我們的政府醫療體系有更多的醫生,也許每個醫生會有更多的時間去看診。同時,也必須準備足夠的診所、床位和手術室,以便醫護人員執行職務。
為此,我們需要更多的資源。我希望在11月提呈國會下議院的衛生白皮書將提及此問題的解決方案,也希望在2023年財政預算案中,衛生部將獲得更多資源,來為民眾提供更上一層樓的醫療服務。
我相信所有醫生都在盡最大的努力,為所有患者提供專業的服務。“病人的福祉是我的首要任務”,這是我們在醫學院的教誨,我相信我的同事們也將其銘記於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