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問完後,我緊接翻譯:“請描述一下您腹部的疼痛感,是刺痛?痠痛?還是隱隱作痛?”說著一口北京腔的老婦人像是忍著疼痛般輕聲回答:“是隱隱作痛。”“那請問您在1至10分的評分中,0代表不痛,10代表非常疼痛,您現在的疼痛有幾分?”“我想……是6分吧。”
在紐約某家醫院的看診室裡,坐著一名不諳華語的美國籍醫生,和一名不諳英語的中國籍老婦人,還有我這名口譯員,不,嚴格來說“身”在現場的只是我的聲音。此刻我正坐在距離他們1萬5000公里外的馬來西亞,戴著耳機,對著麥克風翻譯。
ADVERTISEMENT
離開聯合國難民署後,有段時間我擔任遠程電話醫療口譯員。
我服務的是美國市場,但不需要去美國,甚至不用離開家門。僱用我的語言服務公司,為美國使用健康醫療服務時面對語言障礙的人士,提供遠程即時口譯服務。當地的醫生只需撥打翻譯服務專線,開啟對講機,我這個隱形的第三者隨時加入他和患者之間的對話,充當他們兩人的溝通橋樑。
美國是個移民大國,根據美國最新人口調查顯示,有22%的美國人口在家裡都說英語以外的語言。不過,美國法律明文規定新移民也可享有相應的資源,因此醫療體系需要大量口譯人員,讓患者可以用他們的第一語言尋求醫療服務。
語言服務公司看到了商機,遠程口譯孕育而生。你或許會問,為什麼醫院不聘請當地的口譯員,而要通過連線翻譯呢?原因再簡單不過,東南亞是全球最廉價的人力市場之一啊。
美國有那麼多不諳英語的華人嗎?還真的不少。為了綠卡,為了孩子的前途,他們選擇在陌生的國度落腳。掌握一門新的語言對他們來說太難了,日常購物、點菜尚可勉強應付,去醫院看醫生就難倒他們了。
你可以想像各種情況:一名華裔老年人去看診,因為語言不通,不得不打電話給在外地上班的孩子為自己翻譯。又或者是對英語醫學名詞招架不了,卻不懂裝懂,結果耽誤了療程。更糟糕的是,患者知道自己需要專業醫療協助,卻因為語言障礙而拒絕求醫,最終釀成大病。
聲音聽起來低沉而嚴肅的醫生用英語說:“好的,剛才我檢查過後發現沒有什麼大礙,應該只是消化不良。我會開處方,待會你去藥房拿藥。”我小心翼翼地譯成華語,語氣比醫生溫和許多,好像此刻是我在對患者診斷。小時候有過當醫生的志願,這或許是我最接近這個志願的距離了。
老婦人離開前,向醫生說了句“Thank you”,然後又補上一句“謝謝”。這句是對我這位隱形的口譯員說的。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