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是已杯葛臺灣金馬獎,不準中國電影或中資合拍片報名參加,但為何允許中國音樂人參加金曲獎?
最近臺灣金曲獎鬧出會後小風波。事關金曲獎今年將最佳華語男歌手頒發給中國“搖滾教父”崔健,創下中國首位男歌手獲此獎的紀錄。但得獎後引起不少網民熱議,有些人認為實至名歸,單就專輯的創作內涵及個人的樂壇資歷意義來說,崔健能壓倒其他對手得獎合情合理。
ADVERTISEMENT
但也有網民認為,這個獎由臺灣文化部砸錢主辦催生,理當要鼓勵臺灣本土的音樂人,而非不斷鼓勵非臺籍人士,炮火也無辜掃到得到最佳華語女歌手、最佳華語專輯及年度專輯的蔡健雅,她屬於新加坡籍。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不過,還有人質疑一件事——中國不是已杯葛臺灣金馬獎,不準中國電影或中資合拍片報名參加,但為何允許中國音樂人參加金曲獎?
的確,這聽起來有點詭異,一邊阻止電影來參展,另一邊卻開放音樂交流。中國政府為何會如此雙標,難不成這其中有什麼貓膩?
先來暫且回顧中國為何抵制金馬獎的理由。
在2018年第55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上,獲得“最佳紀錄片”的《我們的青春,在臺灣》導演傅榆在發表得獎感言時表示:“希望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是我身為一個臺灣人最大的願望。”
由於這段話被視為臺灣獨立傾向的言論,隔天中國藝人紛紛在微博上發佈“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政治立場表態外,中國也在隔年正式宣佈,暫停中國大陸電影和人員參加金馬獎。
但為何中國政府一直都沒有抵制金曲獎,我認為與兩個頒獎禮的整體意識形態有關。
首先,金馬獎與其他世界各大頒獎禮一樣,常常會有熱衷於政治的演藝人員在臺上發表相關言論。相較於音樂世界的單純,每年金馬獎都有不同關注社會議題的感言,參賽作品也常觸及到敏感的兩岸政治話題。
同時,金馬獎成立初期如同取名“金門”與“馬祖”一樣,含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前幾屆得獎影片也傾向宣揚國民黨優勢的電影,如同這幾年中國的百花與金雞獎,這難免會被某些人視為政府巧妙宣傳黨意識的平臺。
回看金曲獎,成立時就單純以音樂較量,過去也從未有得獎音樂人發表太過驚世駭俗的言論,因此相對金馬獎潛在的政治意識攻擊性,金曲獎整體氛圍趨向和平開放,也讓中國政府放下戒心。
還有一點很有趣。
事實上比起音樂,影像的渲染力來得更強大。由於電影承載著聲音與畫面,對民眾來說擁有更直接的訊息接收,感官衝擊相對比音樂來得大,加上電影相對音樂無國界,若寫實的中國電影持續在金馬獎發光,肯定會引起國際注意,並能順勢賣到不同國家配上字幕上演。
這與中國政府要維穩的大主題不符,因此控制電影發行與參展是最粗暴但簡單的做法。
相對電影來說,多虧各種社交平臺湧現,中國民眾這幾年已經很少留意特定歌手的完整概念作品,大家反而都傾向收聽“抖音神曲”,這當中包括許多無名歌手的靡靡之音。旋律純粹好聽,但歌詞毫無特別意義與格局。
礙於現實銷量與流量考量,音樂人也只能順勢製作一些小情小愛歌曲,鮮少會把政治意識形態創作成歌,這也無形中養成中國政府對音樂發展的寬待。
這就是為何金曲獎能繼續在大中華地區海納百川,金馬獎卻只能被中國政府排除的理由。除非金曲獎逐漸變成政治意識形態宣言舞臺,否則未來幾年,它還是能繼續接收各國華人參賽,成為大家心目中公信力且評斷基礎最高的獎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