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曾是莘莘學子、翩翩文人最熟悉的日常用品。但隨著日子推移,時間過去,它們日益退出了日常的舞臺,越來越趨近“寶”的境地。既已成寶,或許就意味著它們越來越需呵護,並且需要有輕車熟路的人帶領,才能讓外人理解其門道。且讓我們從書畫愛好者眼中的寶藏商店龍寶齋開始,從新認識文房四寶今日的處境,欣賞與之相關的裝裱藝術,進而窺探器物收藏與鑑定方法的奧秘。
談起購買毛筆,想必很多人會想起書局。年代久遠的上海書局、友誼書齋,甚至姚拓開創的畫廊集珍莊,都能在店裡其中一個角落找到文房四寶部門。
ADVERTISEMENT
2007年,龍寶齋開業,結合門市與批發,專營書畫用具的生意。有別於以往的書局,走進這裡,兩旁擺滿各式各樣的毛筆、用紙、墨、印石、文房清供等,從價格親民到專業水平的用具皆有,老闆李志強說:“目前我們能滿足80%顧客的需求。”
的確,訪問間中也不斷有客人進來,只要他們說出某種產品,老闆便轉身在架子或夾層翻找,像極尋寶。
於是問,為何取名為龍寶齋?
他說:“龍是天子,歷代皇帝都喜歡收藏墨寶。”他希望這裡提供給客人的產品,品質都有所保證。
位於吉隆坡蘇丹街的雪蘭莪大廈,彷彿這個繁華都市的隔界。它的斜對角是知名的西湖飯店與蘭州拉麵,每日人潮洶湧,但它似乎從來沒有參與過這條街道的喧囂熱鬧。要不是來了十幾年,才不會貿貿然踏進這棟清冷、有點復古港味的大廈,走上微顫窄小的扶手電梯,抵達位於二樓的文房四寶專賣店——龍寶齋。
“知道的人都知道,第一次來的總要找上老半天,”李志強這樣說。我便想起還是小學生那會兒,隨母親在蘇丹街尋找龍寶齋那次,以前人們會說在“海鷗”樓上,如今早已物是人非。
李志強卻十年如一日,他這間經營了十幾年的文房四寶專賣店,甫入便聞到紙、墨、木交織而成的一股獨特雅香。兩旁擺滿書法用紙與材料,只剩下一條小小的走道,走道盡頭掛著一幅磅礴的“龍寶齋”題字,行家一看便曉得是沈慕羽的手筆。
龍寶齋發源地在柔佛,起初由李志強的岳父林佳發老先生開創。2004年,林佳髮結識了一位景德鎮的教授,在他的推薦下認識了中國一位博物館館長,發現文房四寶生意在馬來西亞的潛能。該館長後來帶他實地考察中國的文房四寶基地,如江西省筆都,後來往返數次,他開始引進書法用具與材料,便在柔佛新山開設了第一家龍寶齋。
文化事業有前景嗎?
筆墨紙硯都是古人留下的智慧,需要專業知識引領這門生意的發展,把關品質、選擇材料亦是一門學問。這些年來,李志強邊創業邊探索,結識了許多來到龍寶齋的書法導師,這讓本來便有一些書法基礎的他,也間接得到不少藝術養分。
李志強的經營理念是“以商養藝”,“生意其實很簡單,不是賺錢,就是虧錢,只有兩個結果,若是虧錢便沒有辦法走到今天。”他也毫不避諱地補充:“文化事業其實是一門好生意。”對他來說,這門生意的“樂”,便是能創造文化價值。
然而縱觀歷史,從集珍莊、上海書局到友誼書齋,在時代的衝擊下都很難維持至今。李志強感嘆,文化事業之難,在於它“不像其他有百年曆史的行業,我們能看到它的侷限,一是下一代沒人傳承,第二是發展空間的限制。
“馬來西亞華裔人口只佔20%,扣除英文教育背景的人口,華人文化事業的市場便只在那裡。”既然市場不大,他認為,生存之道便是創新與拓展。於是龍寶齋提供了一些相關服務,如裝裱、印章篆刻、鏡框服務、書畫課程、藝術品買賣等。
“這門行業(生意)其實很大,技術要求亦高,要想辦法整合起來,提供顧客一站式服務。”在李志強眼裡,每個範疇如裝裱、篆刻、題字等都需花時間苦練與專精;若一個人能集這些武藝於一身,貫通與融合後,必能成就一門成功的文化事業。
說到這裡,我能感覺到他語氣裡的堅定:“最終的目標還是要賣藝術品。創作、教學只是過程,而作品是藝術家的成就,展現出來得到市場的肯定,那便是理想的循環。”
可隨之而來卻是無奈——藝術品買賣的發展是否可觀?
他斬釘截鐵地答:“不好。”在本地,收藏觀念薄弱,傳統書畫的收藏市場或許還未被打開,整體的生態環境亦不太完整。但他思考了一會說:“現在流行文化創意,若藝術家往這方面多作考量,或許會有更明朗的前景。”
讓好品質的毛筆走入校園
“可以去哪裡找到比較好的毛筆?”我曾在中學指導過課外活動書法課,許多同學都私下詢問這個問題。
毛筆可分為軟毫、兼毫與硬毫,初學者一般使用兼毫更易上手。
多年前,倘若談起學校的中楷作業,逃不掉的便是從雜貨店買來幾毛錢一支的毛筆,以及那罐處理不當便容易發臭與倒灑的墨汁。但李志強看來,近年有越來越多學校願意接受品質更好的毛筆,並且在販賣部售賣。
“相較10年前,現在能看見學校販賣部售賣我們的產品,也能接受品質較好的毛筆。以前我們的時代,寫中楷只是敷衍,真正的教育或許不該如此。當時書法不被納入考試,家長與老師也不重視,自然不會投入心思在材料選購上。”
書法文化越來越普及,然而要買好的毛筆,仍需專業的推薦與管道。通過教師的推薦,龍寶齋走進了獨中販賣部。目前雪隆8所獨中在售賣龍寶齋制筆,包括循人、坤成、中華、光華等。“學校人數集中,我們向校方灌輸使用優質毛筆的觀念,提高書寫質量,當老師引薦學生優質毛筆,學生用過好的毛筆後,自然會自己去尋找好的毛筆。”
大膽想像轉型,創造體驗式文化空間
推廣藝術始終要從教育與活動著手,是以李志強不斷提及“體驗性”——要讓使用者有具體的體驗。好比在展銷會設立書法體驗檔口,由專業人士臨場示範,也讓小朋友嘗試握筆書寫。
曾聽一些老前輩談起他們的習書經驗,購買材料在當年可不是容易的事。面對材料不齊全的問題,北上南下蒐羅也是常事。但二三十年後的今天,網絡讓“購買”變得便利,因此龍寶齋也認真思考轉型的問題。
在疫情期間,線上售賣產品已成為常態,但他認為,線下門市也需相互配合。
要如何留住年輕的顧客?李志強興奮地比擬著,像在構思一個大藍圖——文化講座、名家授課、現代化體驗……
“為何不大膽想像,把咖啡廳的概念挪至這裡,建立一個讓文人雅士駐足停留的文化空間?”——我想,這便是李志強理想中龍寶齋該有的模樣。
訪談最後,他拿起一塊收藏多年的端硯讓我們欣賞。那是一塊沉重卻冰冷的石頭,若加上墨條與水,耐心研磨便會磨出烏亮的墨汁。硯臺不是消耗品,即使經過歲月的研磨它依舊不朽;而我看見後來獨自走進店裡要找用具的那位少年,便不禁覺得這間店鋪宛如一塊歷久不衰的硯臺。
李志強看著我們從小學生到青年,或從青年步入中年,我們不過是被時光研磨的墨條,會成長與老去,但這間店鋪始終堅定不移,像硯臺般經年而不朽。
相關報道:
【文房四寶之裝裱篇/02】修復一張紙的力度──如何化腐朽為神奇,復活書畫?
【文房四寶之收藏篇/03】行走在真偽之間──藝術藏品背後的故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