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谈,自仓颉造字以来,从此笔录了人间千秋家国事,写尽爱恨情仇、忠孝节义,娓娓道来人生的喜怒哀乐爱恶欲……
最古老的诗歌非《诗经》莫属,孔老夫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有六义,是指“风、赋、比、兴、雅、颂”六义又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内容的分类“风、雅、颂”;一是创作的分类“赋、比、兴。”
ADVERTISEMENT
风是指各地的民间歌谣,反映当时百姓生活的实际情形,内容多元,如描述农家生活、赋税徭役之苦,战争、恋歌等主题。
雅是指大雅、小雅。雅大多为朝廷士大夫的作品,其中小雅是燕飨之乐,大雅是朝会之乐。
颂指周颂、鲁颂、商颂,颂是称赞、赞美之意。朱熹云:“颂则鬼神宗庙,祭祀歌舞之乐。”
赋是直叙法,直接陈述事物和表达作者之感怀。
比是譬喻法或象征法,以假借其他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事物。
兴是暗示法或联想法,也就是由外在事物触发内心灵感,托物起兴。赋、比、兴三者可以在一首诗篇中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
诗经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子矜〉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而其中的〈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硕鼠,无食我苗……是一篇社会诗,反映课税苛重,人民不堪负荷,诗人将剥削者喻为危害人民的硕鼠,以譬喻诗为民申冤请命。
因为这是一部纪录当代社会的诗,并不是只限于恋爱情感,因此孔子才会说《诗经》思无邪。
历代许多诗人,用诗词歌赋留下千古绝唱,有爱国诗亡国恨、有尝尽人间沧桑、留恋山河美景等等等……我手写我思直抒胸臆。
我特欣赏苏轼,苏东坡一生大起大落,后为小人陷害,流放黄州。在历经生命磨难之后,他的诗词尤显豁达。他在黄州4年的诗词,常加一行序,记录当下真实的生活。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面对人生的疾风骤雨,此时的他已经可以从容的笑看风云,且把这场风雨拍打竹林声当作一曲天籁,一路慢步和着吟唱, 回想过去岁月,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谁怕?山风吹来微冷,也醒了酒,此时天放晴了,回头看看来时路,风也好雨也罢,一切都是该发生的,也就日日都是好日了。这首作品苏轼借境比拟自己平生,此刻的他已经是不惊不怖了!
提了才子,当然心中也有才女李清照,她的词婉约动人,也被引用在许多的歌曲文章中。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李清照早期的词多以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及庭院闲逸之乐,后遭逢国破家亡之难,晚期多为笔气纵横悲叹之作。古文之美对映时势豪迈大气,婉约悲凄,时代巨轮不停向前,唯独文字之美历久弥新。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美,从来就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愿阅读至此的您也遇到专属的美……)
【美学相遇古与今(一)】高邛逸 / 古今文字之美
【美学相遇古与今(二)】罗淑美 / 如果没有遇见
【美学相遇古与今(三)】林明冠 / 端午节后话端午
【美学相遇古与今(四)】黄叶时 / 诗三首:万般的重担都卸下——哀妈妈;小渡头;小纸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1964年9月1日,苏雪林从台南乘火车到台北,寄住师范大学第六宿舍谢冰莹寓所,等待新加坡移民局签证之余,顺便和师长及友人道别。9月7日签证办妥,9月9日,飞香港,住两天,10日台风来袭,机场关闭。第二天台风转向,乘原定航班,下午5时半抵达新加坡。堂妹苏燕生偕其女及陈铁凡、陈致平、孟瑶接机。
三位南洋大学老师名字于我易记。陈铁凡曾在马大中文系执教,陈致平是琼瑶父亲,孟瑶的《中国小说史》是我大学选修同一门课参考书。
南大教师宿舍楼以马来西亚各州命名。苏雪林住彭亨楼一号,离上课地点远,需乘车往返。3个月后柔佛楼七号有人搬出,校方考虑她年迈,此楼分配给她。新旧住处结构和面积一样,优点是到图书馆或文学院,省一半路程。
“房子内有一大间客厅兼饭厅,厅之前有拱形之廊,铁栏围绕,可置各种盆景,铁栏也缘满藤科,开出各色小花,客来可移座廊中品茗,聊天并赏玩廊外各种景致。”漂泊生涯,只有苏州天赐庄和南大教职宿舍惬合她意。“卧室大小二间,书房一间,客厅后面又有长廊二道,其一通厨房。因厨房的位置稍远,烟火气永远不侵正屋。”
创办人陈六使不亏待老师。房子设计有巧思,结构历历在目,《苏雪林自传》提自绘一图,希望将来建屋仿效。“不过是幻想,哪能实现?”她说。
英才聚集南大因素原来如此。她一入宿舍,有家庭贫困女生自荐为佣,不吃不住,烧饭洗衣、洒扫屋宇兼作杂务,每月工资叻币35元,不烧饭仅打杂者15元。3叻币合美金一元。和台湾相差无几,不同处是台湾女佣得兼顾吃住。另外,宿舍水电不取费,她倍觉轻松,在南大领取的薪金是成功大学的五倍。
到校数日上讲堂,授《诗经》和《孟子》,每周各四节。《诗经》本由台湾师范大学前中文系主任高鸿缙负责,授课精彩,学生欢迎,可惜患病,客死异邦。
《诗经》非她专业,陈铁凡送屈万里《诗经释义》,里头有高鸿缙笔记,他说先看屈注,再看高注,就不胆怯。陈铁凡是文字学专家,旧学根底深厚。他和苏雪林共事时间不长,1965年3月转到马大中文系,任教11年,1976年3月赴加拿大定居。指导过硕士研究生张夏帏、徐柳长和陈徽治,他和傅吾康合编过三大册《马来西亚华人铭刻萃编》。
性格刚强 心存智慧
另一门《孟子》也是新课,手头上有焦循《孟子正义》,如何切入心里有分寸。陈铁凡说南大学生求知欲旺,尊师重道,老师教错,学生不责难。他给她打气:“只管壮胆开讲”。
她对本地学生印象好。《自传》提1964年12月22日受邀槟城演讲,讲题〈从屈赋中看中国文化的来源〉,听者无法笔录,但好学,他们“把讲稿借去连夜抄写,居然都抄成。这种精神,大陆及台湾的学生尚有所不及”。
南大学生初笋在〈记苏雪林教授〉说“因其安徽口音,同学乍听之下,颇不习惯,加上伊声量不大,同学往往不知所云。”好奇者可上优管视频,自听其口音可也。她“不属于能言善道的一类”,武汉大学学生吴鲁芹如是说。吴鲁芹善散文,在〈记珞珈三女杰〉说她为人认真,“文章写得不错,教书并不出色。”她授“中国文学史”,自编讲义,他经常逃课,“凭考试前啃啃讲义应付掉这门功课”。
她在南大所授《诗经》也自编讲义。其中〈诗经通论〉,论及《诗经》各种问题,文长三万字。她在南大一年半没有专书出版,1965年2月回成功大学,即着手出版计划,1967年3月,台北文星出版社一口气为她出版10本书,即《人生三部曲》、《眼泪的海》、《闲话战争》、《我的生活》、《文坛话旧》、《我论鲁迅》、《论中国的旧小说》、《最古的人类故事》、《试看《红楼梦〉的真面目》、《〈九歌〉中的人神恋爱问题》。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这是屈原《九章·涉江》句子。心直坦荡,被放逐偏远之地,一样不会损伤。苏雪林是屈赋研究专家,虽然性格刚强,经典智慧,她领会于心。武汉大学、成功大学、南洋大学,安心处就是美好象牙之塔。
离新后念念不忘《诗经》。1994年认真整理南大讲义及后来发表论文,累积20万字,遂有《诗经杂俎》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94年12月25日日记提序文:“本月十六日写起,昨始写毕,共四千字许,费时九日,可见余脑力之钝,去死不远矣。”她97岁,这是人生最后一本学术论著。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