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ADVERTISEMENT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乙卯重五詩(宋 陸游)
中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秦朝度量衡貨幣尚未統一前,無論民間習俗還是語言,都極具特色。
就算到了今天,籍貫間的風俗亦大不同。
只是在宣揚所謂“傳統文化”過程中,文人難免著墨較有情懷的故事,並且賦予這些人物故事生命。
如投江自盡的屈原。
往後的一切,皆與屈原相關,如吃粽子、賽龍舟……
若要說人物,還有曹娥、介子推、伍子胥、陳臨、勾踐等,為何這些人物會與端午節同念?
碰巧而已。
偉人多不勝數,總有幾個掛在端午。
為了方便紀念,兩者相合,可以起到正向效益,想想還是挺好的。
端者,為“正”,亦為“初”;
午者,為“中”。
端午,又名“中正”,因此午月的初午又叫“端午”。
此時蒼龍七宿升至正南中天,與六十四卦中的“乾”的第五爻(九五)相應,居中且正,是乾卦中最吉利的位置,謂“飛龍在天”,因此端午的一切慶典也與龍的圖騰相關。
隨著端午,大地暑溼之邪流竄其中,而草木藥性也隨之漸盛,二者相剋,古人為防暑邪,於門前懸掛艾草、菖蒲等芳香化溼的草藥,以達到驅邪避兇的目的。
也有不少食物是健脾益胃的,暑溼最易犯脾胃,這時候千萬不要過食厚膩。
總之,端午的文化內涵深厚,值得花些時間去探究,草草數筆拋個磚,管中窺豹,慢慢把視野擴大,就能一睹全貌。
最近胃腸炎患者挺多,或許與暑溼犯胃有關。
【美學相遇古與今(一)】高邛逸 / 古今文字之美
【美學相遇古與今(二)】羅淑美 / 如果沒有遇見
【美學相遇古與今(三)】林明冠 / 端午節後話端午
【美學相遇古與今(四)】黃葉時 / 詩三首:萬般的重擔都卸下——哀媽媽;小渡頭;小紙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