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避免更多的疾病汙名化事件上演,就要更多地瞭解不同疾病的來龍去脈,而不是道聽途說。須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道理,否則只會造成有病的人更不敢去求醫而釀成不必要的悲劇。
ADVERTISEMENT
汙名化指的是一種標籤,即表明被標記的人具有不受社會接受的負面屬性,從而對他個人的價值受損或社會身分被貶等。根據資料,汙名這一詞源自古希臘,指刻或烙在一個人身上的符號或標記,比如罪犯或一些身患當時絕症的人,那麼現在汙名化是否仍存在呢?答案是更嚴重,而且是被濫用,尤其是一些心理疾病如憂鬱症,甚至就連肥胖也被汙名化。
先從憂鬱症說起,之前曾訪問精神科醫生,他給予的解釋如下,正如每個人會因一些病因出現傷風、咳嗽或發燒等生理方面疾病,而憂鬱症亦是如此,只是它屬於心理方面的疾病,就這樣而已。可是因為汙名化的緣故,這些年來只要一聽聞憂鬱症這三個字,很多人就是把它視為“精神病”、“自殺”、“有暴力傾向”、“一定是你想太多了”、“是你太差勁了”、或者是“誰誰誰性格很內向”之類。縱觀以上的形容,只有2個是正確而已,那就是憂鬱症確實是精神疾病的一種,而且若延遲就醫,確實會演變成自殺的悲劇。
那就回到一個很現實的層面了,假如一個人出現傷風、咳嗽或發燒症狀時,身邊人會怎樣看待呢?當然是會關心他及囑咐他多休息,必要時去看醫生,可是為何當一個人出現憂鬱症的症狀時,身邊的人要麼退避三舍,再不然就是在背後指指點點,卻沒想到他就是一個病人而已,只是他生病是在心理方面,而他需要的也是關懷,尤其是身邊人的關懷,以及及時求醫。
在冠病爆發前,根據數據在這地球的不同角落,每40秒就有一人選擇了自殺,年齡層以15至29歲為多。是的,你沒看錯,15歲尚在中學階段的中學生也可能會自殺,而大部分自殺的男女生前都是患憂鬱症所帶來的傷害,因此若現今繼續把憂鬱症給汙名化,那接下來將會看到更多下一代因憂鬱症而走上不歸路。
所謂病從淺中醫,憂鬱症亦如此,那該如何辨別初期的憂鬱症呢?精神科醫生給出的建議是如果連續兩週一直悶悶不樂、無法如常享受自己喜歡的事物、無法工作或唸書、無法與他人正常交流,一直感覺很疲累哪怕睡了15小時、無法入眠(長期失眠)、對工作失去熱情、無法進食、無法專注、出現負面思想、對人生失去希望、出現幻覺、不斷湧現自殺想法等。當一個人出現5個以上所提及的症狀即可歸類為初期憂鬱症,如果更多症狀及時間長,那就會變成中度甚至嚴重階段,此時甚至會出現幻覺和自殺傾向,為此醫生勸告若覺得自己壓力重重,情緒已影響了生活素質,就是求醫的時候了。
今時今日,醫學界對憂鬱症的研究還在持續中,但有發現是與大腦的血清素缺少有關,比如一個人面對驟然失業、家人逝世、生活嚴重挫折、來自充滿暴力的家庭、惡劣的社交環境、貧窮以及思想內向等都會造成血清素比正常人來得少,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憂鬱症絕不應該被汙名化,它只是一個人的心理生病了。
必須強調的是,憂鬱症患者其實更需要的是周遭人的關懷,所謂的關懷不是站在道德制高點對他指指點點,而是陪伴及傾聽,正如醫生所提及“與自殺的人談自殺並不會激怒他去自殺”,當一個人有自殺傾向時,適時和他聊天,讓他感覺有人關注及分散他自殺念頭,對於防止自殺有很大幫助。
不過因為對憂鬱症諸多的誤解,以致出現有人“濫用”憂鬱症現象,怎麼說呢?就是左一句“我很鬱悶,我有憂鬱症”或右一句“我想自殺,因為我有憂鬱症”之類。之前就曾在《醫識力》熱線接到一位讀者來電,他一開口就聲稱自己有憂鬱症,然後一直申訴自己很慘,“尤其是看到其他人成雙成對時更覺得自己很慘”,最後還問我該怎辦?在深入瞭解他的情況後,原來是他已失業一段時間,然後身邊也沒人可傾訴,於是就懷疑自己有憂鬱症了,但到底是不是血清素比正常人少呢?沒人知道,之後我建議他儘快去住家附近的政府診所見醫生,因為目前政府診所的醫生也能對憂鬱症進行初步診斷。
再來是一位啃老族親戚,儘管已是中年大叔,但打工心態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結果竟然有親友懷疑他可能有憂鬱症,在獲悉後我也不知該給什麼反應,僅從他的生活作息,估計是懶惰的可能性更高吧!
最後一個要談的就是肥胖,這也是一個很典型的汙名化例子。肥胖的因素可以是生理如內分泌失調或生理方面多吃少動而造成,肥胖並不意味著動作遲緩或油膩膩的,甚至會佔人便宜等,可是從小時所接觸的漫畫如哆啦A夢開始,就有意無意地把肥胖的人視為欺負弱小的壞人,甚至在不同電影或連續劇中,飾演壞角色的必然是身材稍微肥胖的演員,這豈不是對肥胖的另一汙名化例子嗎?
要避免更多的疾病汙名化事件上演,就要更多地瞭解不同疾病的來龍去脈,而不是道聽途說。須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道理,否則只會造成有病的人更不敢去求醫而釀成不必要的悲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