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
发布: 6:01pm 16/07/2022

塞车

开车

搭公交

星期天头条

塞车

开车

搭公交

星期天头条

踩油門、煞車、換車道……大馬人駕車壓力大

明明已提早駕車出門,但還是塞在長長車龍里動彈不得;實時路況顯示前面路段有車輛碰撞導致大塞車,駕駛者一邊擔心上班遲到、身體也因為久坐開始腰痠,右腿踩油門、煞車、煞車、油門……換左道、換右道……你是不是也感到壓力山大?

報道:李佳憓
攝影:何正聖

ADVERTISEMENT

記者嘗試乘搭公共交通從加影前往八打靈再也上班,途中轉搭KTM、LRT和Rapid巴士,來回路程需4小時半,相比開車兩個半小時來得長,而擁擠的車廂裡僅剩站位也同樣耗費精神體力。(何正聖 攝)

據英國最大的金融服務比較平臺Confused.com數據分析,在49個國家當中,大馬的駕車壓力以72分(滿分為100分)被列為“全球駕車壓力”第八高的國家。長時間的交通擁堵除了使人疲憊,也會令到駕駛者因為不耐煩而超速駕駛,提高了車輛碰撞的幾率和生命風險。

我國在2020年共發生41萬8237起交通事故,死亡及受傷為1萬17236宗。而這些車禍的發生,與人的行為、車輛製造安全性和道路規劃與設計息息相關。

黃紹文:車禍不能歸咎單一因素
人 車 路 3肇因

駕車雖然很方便,但也一定的風險,尤其是在高速公路行駛,永遠不知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

談到我國車禍的主要肇因時,大馬道路安全研究院(MIROS)董事局主席黃紹文博士強調:“很多人都說是駕駛者的態度,但我認為這是整個道路安全系統的問題,並不能完全歸咎於單一因素。”

一個完善的道路安全系統,每個組成部分包括人、車、路和環境都至關重要,缺一不可。他在任職總監期間曾與團隊去過多個嚴重車禍現場,發現幾乎每一場車禍的肇因都離不開車子情況、路況和人為因素同時發生。

“重要的是,你只要做對其中一樣,就可以阻止這場車禍。”

他舉例,一輛羅裡司機發生嚴重車禍的原因,可能是剎車器年久失修、路滑和駕駛者超速3種情況同時發生;只要能避免其中一項因素,如剎車器定期維修,或路面不滑,車子或許就能順利剎車停下。反之,就算剎車不急,若駕駛者沒有超速也不會造成嚴重傷害。

根據第3次道路安全問題全球部長級會議的報告指出,道路建設及基礎設施是造成嚴重車禍的主因之一。世界交通死亡人數仍居高不下,估計每年有135萬人死亡。

道路設計好 可降車禍率

此外,道路設計與周遭環境關係密切,也對安全性有顯著影響。理想上,道路設計應照顧到所有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包括確保行人、騎腳車者和摩托騎士都有足夠設施和通道,並涵蓋各種減緩車速措施。

即便道路設計沒有問題,但路旁公園、大樹或石頭都有可能影響駕駛者的視線或產生錯覺。比如前面看似直路,但其實是一個拐彎,便容易形成車禍黑區。

“畢竟我們是人,不是機器。研究顯示,人類有95%的駕駛時間是在潛意識中進行的,當我們駕車時也不會特別去想什麼時候踩離合、拐彎的方向盤要轉多少……但在正常的情況下,還是安全的。”

他說,道路設計專家或工程師,跟風景園林學專家是兩種不同的專業,而兩者缺乏溝通,就會讓道路安全系統面對風險。“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時候建路的時候沒發覺,直到事故發生後才發現問題。這不是隻有大馬才面對的問題,其他國家也是。”

大馬道路規劃有待改善

黃紹文認為,大馬的道路規劃其實比一些國家來得好,惟整體而言有待改善,當局有必要對啟用多年的道路進行檢討和巡查,並依據地方發展與社區變化進行適當改建。

那麼,修改或擴建道路趕得上車流量增長的速度嗎?他坦言,很多時候都處於比較被動,也就是出了問題才來想辦法解決。“我國的環路設計圍繞城市中心,情況與中國北京相似,目的是要把車流量引到外圍,但如果外圍的車都湧入市中心,就會非常擁堵。”

馬車輛符國際安全標準
但不是萬能保護罩

根據《2018年全球道路安全狀況報告》列出的8項關鍵的車輛安全標準,只有40個國家達標7至8項,包括馬來西亞,另有124個國家未實施或僅符合其中一項要求。而我國從2012年生產的所有新款車都裝有安全氣囊(airbags)作安全保護。

8項車輛製造及生產安全標準涵蓋正面和側面的撞擊保護力、安裝電子穩定性控制系統(防止打滑和失控)、行人保護措施、安裝氣囊及安全帶、兒童約束裝置和摩托車剎車防抱死系統(ABS)。

聯合國規定,各國的汽車必須確保在駕駛或剎車至時速56km/h發生碰撞時,車內司機和乘客是安全的,可能輕傷但不至於死亡。若民眾購買的新車的安全評分為5顆星,可承受的碰撞時速則可達64km/h。

每超速5km/h 死亡風險倍增

車輛的安全性能乃至整個道路安全系統,都應當從設計上就能“包容或容忍”人類的錯誤,限制碰撞力對人體的傷害,但如果駕駛者超速,就難以預估後果的嚴重性了。

根據報告,在車輛相撞的事故中,時速65公里的汽車內乘客的死亡風險為85%。黃紹文指出,若以時速60公里為基準,每增加時速5公里,導致死亡的危險性就會翻一倍。

“當然我們理解很多人會擔心工作遲到,但有些東西是急不來的,你在路上搞很多小動作(超車)其實也快不到哪裡去,但風險卻是倍增。”

“看看Waze就知道了,無論你跑多快,最多給你縮短一分鐘,這是因為整個道路系統有收費站、交通燈、交通島等使你放緩車速。”他勸告民眾切勿違規超速,萬一運氣不好發生碰撞,即使人沒事,也會耗上一整天處理“手尾”。

“我們不是機器人,不可能100%的時間都在專注駕車,但如果能夠把時速保持在安全水平,即使發生碰撞或意外,也不至於傷亡太嚴重。”

聯合國大會制定了2030年將全球道路交通碰撞死亡和傷害數量減半的目標,各國政府也受促給予高度關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交通事故是5至29歲兒童及年輕人的主要死因之一,每年約有130萬人因此喪命,而全世界大道路交通死亡者中,約佔一半是行人、騎腳車者和摩托騎士。這些事故傷害對個人、家庭乃至國家帶來的巨大經濟損失,包括醫療費及所喪失的勞動力,佔大部分國家國內生產總值3%。

黃紹文表示,幾乎所有大型車禍的發生(如多輛車連環撞或傷亡人數高的事故),當局都會到場分析及研究整個道路安全系統出了什麼問題,及可改善的地方,並儘可能在這方面把傷害減至最低。(何正聖 攝)
車流量大大降低
行管期交通事故減

黃紹文指出,由於全國的車流量在疫情管制期間大大降低,2020及2021年的交通死亡事故也明顯減少,總計通報分別是4634及4539宗,其中三分之而涉及摩托騎士。

數據顯示,在2011至2019年間,總計交通事故都在增加,死亡事故也一直在高於6000宗的水平,後因疫情才有所降低至5000宗以下。值得注意的是,儘管2020年受防疫人流管制影響,總計交通事故比2019年足足減少了近15萬宗,但傷亡個案(包括死亡、重傷和輕傷)卻提高了兩千多宗,其中輕傷佔多數。

黃紹文解釋,司機一般會在車流量少時提高車速,加劇了車禍的嚴重性及受傷程度;至於經常出現交通阻塞的大城市,雖然車禍量相對高,但傷亡率卻比小地方來得低,原因是堵車時的小碰撞都是在時速較低的情況下發生。

“比較之下,乘搭火車、輕快鐵、巴士等公共交通所承擔的安全風險,會比其他私人交通工具都來得低。”

UCSI民調:58%對道安有信心
道路使用者應自律包容

UCSI民調中心最近一項關於馬來西亞道路安全的民調指出,逾半(58%)對道路安全有信心,另42%則沒信心。而個別使用者的道路安全感,主要是受其他使用者的影響。

該民調研究中心主任符芳裕表示,道路是一個高頻交錯的公共空間,道路使用者一旦上路就難免與其他人有互動,因此道路使用者的自律性、包容性、和互相尊重相比於其他外在硬體因素更為重要。

道路使用者回饋很重要

黃紹文說,無論是規劃決策者還是使用者,都有責任共同維護我國道路安全,民眾也可以在這方面做出正面的回饋,特別是遇到道路問題時積極向當局通報,作為道路系統的規劃者也需更多來自草根的反饋,瞭解實際情況。

“使用者的回饋很重要,比如說路洞,看到問題時不要保持沉默;我覺得大家可以參與、也應該參與道路規劃,給予意見。”

不利環境社會經濟
長年塞車 需付出代價

人口增長、車輛使用的激增、交通擁堵、汙染嚴重、環境惡化紛至沓來,我國一些主要城市早已深受其苦。從環境和經濟角度來看,長年的塞車問題對國家來說絕對不是好消息。

不對症下藥恐更糟糕

雖然吉隆坡的交通擁堵比世界上許多大城市好,但若不對症下藥,情況就會變得更糟糕。專家提醒,日益嚴重的塞車問題將影響我們的生活、家庭、健康、犧牲寶貴時光及面對更多壓力。

長遠來看,若城市社會不將代步模式轉換為更乾淨、安全、實惠和永續途徑,非傳染疾病的健康風險也將隨之升高,其中包括超速駕駛導致的聲音汙染所引起的睡眠障礙、心臟病、集中力降低等。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體力活動不足是造成全球死亡的第四大風險因素,伴隨著各種疾病影響全球公衛安全及國家公共衛生方面的財力負擔。而“積極旅行”(active travel)可以讓逾320萬人避免因缺乏活動而死亡,其中大部分來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相關文章:
上下班塞!塞!塞!該搭公交 還是開車?
開車搭公交上下班 2小時30分 VS 4小時45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